潘周楨

潘周楨越南语1872年9月9日-1926年3月24日),字子幹越南语),號西湖越南语)、希瑪越南语)。越南革命家,越南獨立運動人士。

潘周楨
潘周楨
出生(1872-09-09)1872年9月9日
阮朝廣南省升平府河東縣榮貴中總西祿社
逝世1926年3月24日(1926歲-03歲-24)(53歲)
法屬印度支那聯邦西貢
国籍 越南
组织維新會
运动東遊運動、越南獨立運動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潘周楨

早期經歷

潘周楨出生在廣南省升平府河東縣榮貴中總西祿社(今屬廣南省富寧縣三祿社)。其父潘文評是當地的一名文紳,曾舉兵響應勤王運動,1885年因被其他起義軍首領懷疑通敵而遇害。潘周楨受到母親和兄長的良好教育。成泰十二年(1900年),潘周楨參加鄉試,考中舉人[1]。次年(1901年),潘周楨參加會試中格,隨後在庭試中考中副榜[2],被任命為禮部承辦,從此踏上仕途。

發起東遊運動

但是不久之後潘周楨便對腐朽的制度甚為不滿。1904年,潘佩珠阮小羅組織維新會,發起維新運動,主張越南向日本學習。在此期間,潘周楨認識了潘佩珠。1905年,潘周楨辭去官職;翌年前往香港廣東與潘佩珠會面,引為同志。此後二人發起東遊運動,號召知識分子前往日本留學。他們一起到達日本橫濱,此後又前往東京學習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探尋富國強兵之策。

潘佩珠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希望從日本那裡獲得軍事援助,但這遭到潘周楨的反對。潘周楨主張民主制度,而日本是個君主制國家。因此二人便分道揚鑣。

國內活動

1906年,潘周楨寫信給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政府總督保羅·博(Paul Beau),指責他縱容越南官員的貪污腐敗,要求殖民政府在政治、經濟、教育、法律制度等方面進行近代化改革。1907年,潘周楨與梁文玕效仿日本福澤諭吉設立慶應義塾的先例,在河內成立東京義塾,宣傳新思想。翌年與陳季恰黃叔沆發起中圻抗稅運動。受此影響,潘周楨被逮捕,判處死刑。東京義塾也隨之被殖民政府強制關閉。在法國友人的交涉下,改為終身流放崑崙島。1911年獲釋,但仍被監視居住。1915年前往巴黎定居,並被禁止回到越南。

流亡巴黎

在巴黎期間,潘周楨與阮生恭(即後來的胡志明)、阮安寧潘文祥等人組成「在法越南人愛國者團」。1919年凡爾賽條約簽訂的時候,上書法國政府,要求進行改革。1922年启定帝訪問法國馬賽之際,潘周楨率領旅法越僑和在法越南留學生示威抗議。

晚年回國

1925年,潘周楨獲准返回越南,到達了西貢(今胡志明市)。翌年病逝於西貢。共有六萬人參加其葬禮,葬禮上爆發了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大型示威活動。

紀念

越共領導人胡志明對潘周楨甚為尊敬。現今越南有不少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越南中部的廣南省有私立大学命名为潘周桢大学,该大学以培养医学、医务人员,医学研究为著称。

注釋

  1. 高春育著《國朝鄉科錄》,勞動出版社,2011年,563頁。
  2. 《國朝科榜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