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子清嚴禁北路理番弊端碑

潭子清嚴禁北路理番弊端碑,俗稱阿里史社碑,是位於臺灣臺中市潭子區潭陽里石牌公園內的石碑,內容為乾隆時期官府令漢族不得剝削巴宰族勞工的規定,列為臺中市文化資產

阿里史社碑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名稱潭子清嚴禁北路理番弊端碑
登錄等級一般古物
登錄公告日期2014年12月10日
位置 臺灣臺中市潭子區潭陽里石牌公園
建成年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材質砂質硬岩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

潭子區潭陽里古為阿里史社所居,古名「番仔社」[1]。當地還有地名「馬鄰埔」[1],「馬鄰」在平埔族語為死靈的意思[2]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張所受在此立碑,規定禁止漢人剝削阿里史社人工資,僱規定原住民挑夫工役,每里每人給錢三斗,一日所得約一百廿到一百四十文等內容[3]。該碑長二公尺、寬六十公分、厚廿公分,為當地「石牌」地名的由來[1]

不過當地原住民還是受漢族壓迫,依姚瑩《東槎紀略》所載,他們於嘉慶九年(1804年)在潘賢文、大乳汗毛格帶領下,與岸裡、阿束、東螺、北投、大甲、吞霄、馬賽諸社遷至葛瑪蘭五圍[2]。嘉慶十四年(1809年),這群原住民遭漳州人夜襲,頭目遇害[4]。今宜蘭羅東留有俗稱「番仔廟」的羅東城隍廟[5]。至於馬鄰埔日後成了潭子鄉第一公墓[1]

二十世紀中葉,進行工程的林正忠在水中挖出阿里史社碑[1]。本來沒有人要,被放在溝上當做踏腳石,後來放在潭子鄉公所地下室[6]。公所曾請專家鑑定,又被認為字跡風化、模糊不清,不具歷史價值,直到1990年潭子鄉公所編鄉志,請學者考證,證實為清乾隆年間的文物[3]。1991年,第一公墓築成潭子石牌公園,就將此石碑遷到此,一旁並將拓印下來的內容另以正楷書寫[1]

1996年報導,碑面被不明人士破壞噴漆[3]。至2001年時,潭陽村長林亭輝抱怨,近來石碑被很多國中生寫下很多不雅的文字,還有人拿小刀刻字[7]

碑亭
說明

參考

  1. 曾秀英. . 《中國時報》. 1996-08-06 (中文(台灣)‎).
  2. 劉還月. . 《聯合報》. 1992-10-15 (中文(台灣)‎).
  3. 曾秀英. . 《中國時報》. 2001-02-08 (中文(台灣)‎).
  4. 王秋霖. . 《中國時報》. 1999-10-27 (中文(台灣)‎).
  5. 李振華. . 《中華日報》. 2015-08-18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中文(台灣)‎).
  6. 曾秀英. . 《中國時報》. 1996-08-06 (中文(台灣)‎).
  7. 林宛諭. . 《聯合報》. 2001-07-05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潭子清嚴禁北路理番弊端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