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场方程
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英語:)是一組含有10個方程式的方程組,由愛因斯坦於1915年[1]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此方程組描述了重力是由物質與能量所產生的時空彎曲所造成。[2]也就是說,如同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中質量作為重力的來源,亦即有質量就可以產生重力,愛氏的相對論理論更進一步的指出,動量與能量皆可做為重力的來源,並且將「重力場」詮釋成「時空彎曲」。所以當我們知道物質與能量在時空中是如何分布的,就可以計算出時空的曲率,而時空彎曲的結果即是重力。
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是用來計算動量與能量所造成的時空曲率,再搭配測地線方程,就可以求出物體在重力場中的運動軌跡。這個想法與電磁學的想法是類似的:當我們知道了空間中的電荷與電流(電磁場的來源)是如何分布的,藉由馬克士威方程組,我們可以計算出電場與磁場,再藉由勞倫茲力方程,即可求出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軌跡。
僅在一些簡化的假設下,例如:假設時空是球對稱,此方程組才具有精確解。這些精確解常常被用來模擬許多宇宙中的重力現象,像是黑洞、膨脹宇宙、重力波。
數學型式
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式
其中
- 稱為愛因斯坦張量,
- 是從黎曼張量縮併而成的里奇張量,代表曲率項;
- 是從里奇張量縮併而成的純量曲率(或里奇數量);
- 是從(3+1)維時空的度量張量;
- 是能量-動量-應力張量,
- 是重力常數,
- 是真空中光速。
愛因斯坦場方程是一組含有若干4階對稱張量的張量方程。每一個張量都有10個獨立的分量。由於4個比安基恒等式,我們可以將10個愛因斯坦場方程式減少至6個獨立的方程組。這導致了度規張量gμν有4個自由度,與座標選取的4個自由度是對應的。
雖然愛因斯坦場方程一開始是一個應用在四維時空的理論,但是一些理論學家嘗試將它應用在探索n維時空上。真空中的場方程(當方程式右邊的T張量等於零)定義了愛因斯坦流形。
儘管愛因斯坦方程的形式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他們是一組複雜的二阶非線性微分方程。只要給定一個質量與能量分布,亦即能量-動量張量,愛因斯坦場方程就變成一個度規張量gμν的微分方程。
一般我們藉由定義愛因斯坦張量( 一個對稱的與度規gμν有關的二階張量) : 來將愛因斯坦場方程寫成一個更加簡單的形式:
。
若使用幾何化單位制,則G = c = 1,場方程因此簡化為:
如果是使用相對論中的幾何化單位制(有理化的幾何化單位制),則場方程為:
此時,方程變得更簡單,連都沒有。
等價形式
經愛因斯坦方程組兩邊同乘以gμν:
其中D是時空維度。
兩邊再同除以:
兩邊再同乘−12gμν:
一般情況下,D=4:
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的性質
能量與動量守恆
場方程式的一個重要結果是遵守局域的(local)能量與動量守恆,透過應力-能量張量(代表能量密度、動量密度以及應力)可寫出:
場方程式左邊(彎曲幾何部份)因為和場方程式右邊(物質狀態部份)僅成比例關係,物質狀態部份所遵守的守恆律因而要求彎曲幾何部份也有相似的數學結果。透過微分比安基恒等式,以描述時空曲率的里奇張量(以及張量縮併後的里奇純量)之代數關係所設計出來的愛因斯坦張量可以滿足這項要求:
添加宇宙常數項
愛因斯坦為了使宇宙能呈現為靜態宇宙(不動態變化的宇宙,既不膨脹也不收縮),在後來又嘗試加入了一個常數相關的項於場方程式中,使得場方程式形式變為:
可以注意到這一項正比於度規張量,而維持住守恆律:
此一常數被稱為宇宙常數。
這個嘗試後來因為兩個原因而顯得不正確且多此一舉:
因此,項在之後被捨棄掉,且愛因斯坦稱之為「一生中最大的錯誤」("biggest blunder [he] ever made")[4]。之後許多年,學界普遍設宇宙常數為0。
儘管最初愛因斯坦引入宇宙常數項的動機有誤,將這樣的項放入場方程式中並不會導致任何的不一致性。事實上,近年來天文學研究技術上的進步發現,要是存在不為零的確實可以解釋一些觀測結果。[5] [6]
愛因斯坦當初將宇宙常數視為一個獨立參數,不過宇宙常數項可以透過代數運算移動到場方程式的另一邊,而將這一項寫成應力-能量張量的一部分:
剛才提到的項即可定義為:
而另外又可以定義常數
為「真空能量」密度。宇宙常數的存在等同於非零真空能量的存在;這些名詞前在廣義相對論中常交替使用。也就是說可以將看成和是一樣類型的量,只是的來源是物質與輻射,而的來源則是真空能量。物質、輻射與真空能量三者在物理宇宙學中扮演要角。
真空場方程式
愛因斯坦-麦克斯韦方程
如果方程組右邊的能量-動量張量等於電磁學中的能量-動量張量,也就是
則此方程組稱為「 愛因斯坦-麦克斯韦方程」:
其中稱為電磁張量,定義如下:
其中是4-向量勢,分號代表協變微分,逗號代表偏微分。
參考文獻
- Einstein, Albert. . 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 November 25, 1915: 844–847 [2006-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7).
- Einstein, Albert. . Annalen der Physik. 1916, 354 (7): 769. Bibcode:1916AnP...354..769E. doi:10.1002/andp.191635407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06).
- 西恩·卡罗尔. . 2004: 151–159. ISBN 0-8053-8732-3 (英语).
- Gamow, George. [我的世界线:一份非正式自传]. Viking Adult. 1970-04-28 [2007-03-14]. ISBN 06705037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英语).
- Wahl, Nicolle. . 2005-11-22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7).
- Turner, Michael S. . Int.J.Mod.Phys. A17S1. May 2001: 180–196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 Amir D. Aczel. . Delta Science. 1999 (英语).
- Charles Misner; Kip Thorne; John Wheeler. [重力论]. W. H. Freeman.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