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丙召

王丙召(1913年-1987年),别名王炳照,山东益都人。擅长雕塑。1941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专。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作品有《金田起义》、《红军战士》、《马克思胸像》等。

他还雕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太平天国”的的浮雕(画稿为李宗津作)。他后期很多作品和原稿都被长春美院保管或流散他地,现存作品已经很少见。

千里跋涉拜名师技艺精湛震京华

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他曾默默发誓“终身献身雕塑艺术,定为后人争气。”

1938年8月,王丙召前往四川壁山,考入国立艺专雕塑系,专攻雕塑。三年学习期满,进行毕业考试时,他因成绩突出,留校任教。

1944年8月,他到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门下,在刘开渠工作室当助手。他趁此良机,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作,在雕塑艺术上有了飞跃。这段时间,他协助刘开渠大师创作了几尊成功的塑像。其中《孙中山先生》铜像,至今矗立在成都市街头,并被列入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1945年,他在赴四川峨嵋山参观考察时,结识了郭沫若。由于两人情投意合,王丙召为郭老雕了一尊塑像。这尊塑像深得郭老家人偏爱,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留在身边。事隔40年后,郭老的女儿在看望王丙召时,专门送了一张出自他本人之手的郭老塑像照片。

此外,王丙召还为李宗仁、冯玉祥等名人作过塑像。




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创作《冯玉祥雕像》,冯玉祥后来为他提了一首诗词,后来这首诗一直放在冯玉祥副官手里保存。

著名画家徐悲鸿,十分赏识王丙召的出众才华。建国后,徐先生在筹建中央美术学院招揽教员时,马上考虑到王丙召。从此,王丙召成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少壮派”教师。刚满40岁的他,首批被晋升为教授。

后经徐悲鸿介绍为当时北京司令李宗仁创作《李宗仁像》。

1949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在校尉胡同的选址报批王丙召先生也是尽心尽力为徐悲鸿先生引见李宗仁先生,共同商议并积极推进选址工作。

中央美术学院选址工作图册

照片中人物:一排右起:右一戴泽,右三齐白石,右四徐悲鸿,右五王临乙(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之一),左一宋步云+二排右起:右一齐人,右二高庄,右三卢光照,右四李可染,右五王丙召+三排右起:右一董希文(开国大典作者),右二冯法祀,右三李宗津,右四宗其香 

1951年,第一届全国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美术学院派出了以徐悲鸿院长为首的10位画家、雕塑家列席大会,王丙召就是其中之一。英雄模范的动人事迹深深感染着。

王丙召,他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为参加蒙山阻击战的神枪手魏来国塑了一尊座像,为战斗英雄苟福荣塑了一尊半身像。这两件作品分别在第二届全国美展和第一届全军美展中与观众见面。那准确严谨的造型功力和刻画人物形态的泥塑技巧,赢得了专家与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从右到左:叶浅予、樊弘、樊曼琳、王丙召、徐悲鸿、李可染、王临乙 图册

[null 《历史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建设》],武利林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3月第1版。

1952年12月开始,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了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决定。为配合运动的开展,王丙召带领学生创作了一大批彩雕,陈列在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沿街大橱窗内。王丙召亲自动手塑了一个被群众抓出来的奸商。画面上奸商阴沉着脸,着灰色长袍,两眼暗淡无光,浑身“奸气”暴露无遗,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直到如今,王丙召的学生仍对他们的恩师佩服得五体投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