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大約產生于南詔時期,當時是宮廷茶點,後來逐漸傳入尋常百姓家[1]白族主要分佈在雲南大理,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裡,或是在親朋賓客來訪之際,熱情好客的白族人都會製作三道茶。三道茶是烤茶,講究茶具,獻客的茶盅以潔白精巧的瓷杯為上品。白族茶禮分三道,俗稱三道茶,即「頭苦、二甜、三回味」。一道為純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燒乳扇和紅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幾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貴客人的禮儀飲品[2]

第一道茶,汤味清苦,暗喻生活中凡事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罐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然后转动砂罐,使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烧沸的开水。几分钟后,再将冲泡开的茶水倾入茶盅,即可以饮用。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茶汤茶叶色如琥珀,焦香扑鼻口感稍苦,故而谓之苦茶。

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會重新烤茶、置水。換上精美的小茶碗以茶碟子相托,其內放入生薑片、蜂乳、紅糖、炒熟的白芝麻、切得極薄的熟核桃仁片,沖茶至八分滿。此茶甜香可口,極有營養,故稱之為甜,寓意人生先苦後甜的哲學。

第三道茶稱回味茶。先將麻辣桂皮、花椒、生薑片放入水裡,將煮出的汁液放入杯內,加入苦茶、蜂乳就成。飲時,須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再趁熱飲下。飲下頓覺香甜苦辣俱全,讓人回味無窮,它寓意人生在世必須經歷不同的階段和境況,提醒人們常作回味,記住「先苦後甜」的道理。[3]

三道茶的傳說[4]

很久以前,苍山脚下住着个手艺高超的木匠,他有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徒弟很是费解,每当他问起师传,师传总不回答。一天师传让他拿了锯跟他一起上山锯木头。还说只要能把大树锯倒,再锯成板子,扛回家来就可以出师了。徒弟不屑哼了哼﹐就跟着师傅上山了。

他们过了十道沟,翻了九道梁,找到了一棵几丈高的大树,师傅和徒弟一起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树锯倒,这时徒弟口干舌燥喉咙都冒烟了。

他擦了擦汗,可怜巴巴地说道:「师傅,我想去找口水喝。」

师傅说:「不行,大树还没锯成木板,等天黑下来,再下不了山,遇上虎豹怎么办?」

徒弟沒辦法,只好跟著師傅拉起了鋸子,拉了一陣,他實在渴得忍不住了,就揪了一把樹葉塞進嘴裡,想用來解渴。師傅見他暓是呲牙又是咧嘴的,就問道:「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如實回答:「好苦呀!」

师傅笑着说:「你要记住,真正的手艺不光是会雕个花刻个鸟的,不会吃苦什么都干不成。」

板子锯好了,徒弟也累得瘫倒在地。

這時師傅從懷裡掏出一塊紅糖,塞到徒弟嘴裡:「先吃了苦的再嘗嘗甜的。 」 徒弟吃了红糖后口不太渴了精神也好多了。他和师傅把板子扛回了家。师傅给他冲了一碗放了蜂蜜、花椒、桂皮、苦茶冲成的水。

又渴又饿的徒弟接过碗一口喝了后去问道:「师傅,您这是给我喝的什么水呀?苦、辣、麻、甜什么味都有,细品还挺有滋味。」

师傅哈哈一笑答道:「这茶的味道和学手艺、做人是一样的道理,要先苦后甜,还要经常地回味回味。」

从此,白族人民就有了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孩子求学、学艺时的一道礼俗。后来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成了极具民族特点的一种风俗。

茶礼

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如今,也有晚辈制作三道茶的[5]

頭道茶泡成之後,主人會在將盛滿茶湯的小瓷杯放在紅漆木託盤裡,然後依次敬給客人。敬茶時,主人先將茶柸雙手齊眉舉起,然後遞給客人。客人雙手接茶時,說聲「難為你」,主人回一句「不消難為」。如果主人家的長輩也在座,客人必須將茶轉敬給主人家的最長者。等到在座的人都輪敬一遍以後,才可以品飲。喝頭道茶時,客人應雙手捧杯,必須一飲而盡[6]

一些地方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三道茶要由盛装的童男童女敬献,而烤茶,斟茶的人,要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7]

特别的习俗

[8]

婚礼当天,媒人一来就喝苦茶,中间夹杂喜糖、葵瓜子等;第二道是甜茶,兼有其他食品;第三道茶喝毕才请媒人坐上席吃饭。

女方用三道茶招待迎接新郎家的客人。新娘迎到新郎家后,对受亲的客人(女方来的客人),也要致三道茶。

新郎新娘必須向前來鬧新房的人一一敬上三道茶[9]

新房上梁的时候,对祀梁的老人也敬上三道茶,加一点酒,叫「上马酒」,意指要上梁了。

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时的「汤饼会」上,对女方娘家送来粥米的人也用三道茶招待。孩子出生三天洗娃娃,对一般送粥米的亲戚不招待三道茶,但女方的娘家送粥米的人就一定要用三道茶招待,表明对女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三道茶的功能

在當地飲三道茶,有一種調節人際關係和傳揚民族文化的作用。不論是在街頭巷尾,還是在公園船頭,飲用三道茶的形式和內容都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在歡迎客人和來賓的重要場合,更加隆重和熱烈。三道茶中,每一道都伴有三至五個節目,身穿漂亮民族服裝的「金花」和「阿鵬」們(白族姑娘統稱為「金花」,小夥子統稱為「阿鵬哥」)載砍載舞,邊表演邊勸茶,而當第三道回味茶飲至過半時,那些金花和阿鵬們便會熱情地邀請客人走到場子中間,一起唱歌和跳舞,從而將活動推向高潮[10]

白族的三道茶起源于長輩囑咐、告誡晚輩正確對待生活、事業的一種形式,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儘管如今白族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喻意仍然作一種優良傳統保存了下來[11]。至今,而三道茶已成了好客熱情、待人以禮的白族的象徵。

參考文獻

  1. 《茶之趣》 -彭國梁主編 2003 P.40
  2. 《體驗雲南 中日文對照 3 神韻的邊地風情》 -邵琪偉,羅明義主編;楊曉林等撰稿;呂夢,唐清華翻譯;馬文堯等攝影 2004 P.15
  3. 《中華茶之藝》 -陳鈺編著 2009 P.146-147
  4. 《茶事雅趣》 -柴奇彤著 2009 P.168
  5. 《云南茶叶冲泡技艺》 -周红杰,韦红主编 2006 P.65
  6. 《中國茶文化》 -《大中國上下五千年》編委會編 2010 P.163
  7. 《西部民族风情千解》 -刘树枫 曾晓武 张雍德 和奇编 2003 P.164
  8. 郝翔 等 主编:《周城文化 中国白族名村的田野调查》, 2001年, p. 374.
  9. 張敏 編著:《茶酒神韻——中國的茶酒文化》,1997年, p. 76.
  10. 《老滋味》 -周簡段著 2008 P.100
  11. 《圖說中國茶》 -姚國坤,王存禮編著 2007 P.1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