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住宅

盛宣怀住宅是一座新古典主义花园洋房[1],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德国商人哇吸所建。20世纪70年代曾为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所用,领事馆后来迁到了虹桥开发区,这座花园整修一新,成为日本國駐上海總领事馆总领事的住宅。

盛宣怀住宅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517号
分类近代优秀建筑
时代1900年
登录1989年

1989年,盛宣怀住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同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3][4]:150

历史沿革

盛宣怀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盛宣怀住宅
所在
上海法租界的淮海中路1517号
公布1989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德国商人哇吸在宝昌路(即今天的淮海中路)建立了这座住宅。[5]一战爆发前,哇吸回国,住宅也因此于1912年秋被卖给前清邮传部大臣盛宣怀[1]1916年4月28日,盛宣怀病逝[4]:151,此后住宅被转交给了他的儿子盛重颐。[6]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将住宅封存,盛家人被迫搬到了斜桥弄(今吴江路[7])。[5]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以侵吞公款罪为由没收了盛家的盛宣怀住宅等资产。此后它被转给了前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8]:77

1933年,占领中国东北日军开始准备向华北进军,他们希望此时仍在天津段祺瑞能够出任其华北政权的头目,于是通过各种方法逼他妥协。可段祺瑞一方面无意任职,一方面又不希望得罪日军。南京国民政府也很担心段祺瑞为日军所用,加大抗日的难度。此后,他的学生兼政府首脑蒋介石亲自寄信邀他南下上海。[9]:2381933年春,段祺瑞和他的家人离开了华北,住进了这座花园住宅。段祺瑞此后在此安心度过了晚年,此期间虽然日本人依旧不断设套,他仍旧不为所动。[6]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此逝世。[10]:377

抗战时,半个花园都被改建为上海新村。[5][11]:101抗战结束后,盛重颐收回此房,盛家人常会在此宅聚会。住宅曾被转给过荣德生家族的荣鸿三[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曾一度被用作上海市妇联上海市高教局的办公地点。[11]:10120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后盛宣怀住宅成为了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所在地[12]:139[13]:200:329,领事馆后来迁到了虹桥开发区,这座花园整修一新,成为该领事馆总领事的住宅。[14]:122

建筑结构

盛宣怀住宅是一座占地面积约为1775平方米的新古典主义砖木结构住宅,呈长方形,平面对称,共三层。外设藏式阳台。主入口朝南,门前的两旁置有两根柱子。室内则分为大厅、客厅、餐厅、休息室、卧室、起居室和浴厕间七个房间。大厅呈冂形,内设楼梯,天棚由彩色玻璃组成,地板、扶梯、门窗均用柚木制成。墙上贴有花绸纸,饰有古希腊神像,外墙则通身白色。[5][15]:99

屋前设有喷水池,由大理石砌成,池中原塑有古希腊神像,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南面置有草坪和假山,房屋两旁植有冬青雪松龙柏等花草树木。[5]佣人的住房竖向分布于东西两角,门房则置于东北角。[15]:99

参考来源

  1. . 上海杨浦区图书馆. 2009-08-06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2月24日) (中文(简体)‎).
  2. .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6-12-18].
  3. .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2016-12-23].
  4. .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中文(简体)‎).
  5. 杨嘉祐. . 上海:老房子的故事. 上海杨浦区图书馆. 2009-03-25 [2016-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2月24日) (中文(简体)‎).
  6. . 上海名建筑志.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09-10-23 [2016-12-18] (中文(简体)‎).
  7. . 上海名街志.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6-12-23].
  8. 沈福煦; 沈燮癸.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ISBN 9787532536764.
  9. 茅民. . 2015-07-06 (中文(繁體)‎).
  10. 程舒伟; 侯建明.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9787207033291 (中文(简体)‎).
  11. 惜珍. .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4. ISBN 9787806852415 (中文(简体)‎).
  12. . 上海畫報出版社. 1990-01-01 (中文(简体)‎).
  13. 宋路霞. . 立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1-01-01 (中文(繁體)‎).
  14. 王云娟.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ISBN 9787220061905 (中文(简体)‎).
  15. 陈协堂; 刘椿.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2019-04-20]. ISBN 97878061848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简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