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搶鹽事件

盲搶鹽事件是指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期間,中國内地香港澳門多處地方傳出流言中的能防輻射;另一版本為區內海水受到核电站輻射污染,因此由海水製的海鹽生產將會出現問題。這種說法引起中國内地民眾的集體恐慌, 3月17日各地分別出現搶購食鹽的人龍,售價更被炒賣高至十倍。香港特区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澄清指該說法無科學根據,認為有投機分子從中取利[1]。事後有多份香港報章以「盲搶鹽」(粵語諧音盲腸炎)形容今次事件。美國華爾街日報》亦以「」 作專題報導。

2011年3月17日,受到日本仙台近海地震核泄漏事故影响,中国大陆有谣传食碘盐可以防核辐射,因而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等地都出現食鹽抢购潮,造成部分商店无盐可售,但食用碘鹽無助預防核輻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所推薦的加碘食鹽碘含量的每公斤35毫克來計算,需要一次攝入接近3公斤的加碘食鹽,才能達到用作減慢甲狀腺吸收含放射性碘-131的碘片劑量(100毫克)。但是,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的攝取量應少於2000毫克,即不多於5克食鹽。因此,3公斤裝的鹽量是建議的攝取量的600倍,大幅超出了人體臟器所能承受的範圍,可導致脫水,甚至死亡。

相關

外部連結

參考

  1.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談防範輻射》(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11年3月17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