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沖浪裏

神奈川沖浪裏》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著名木版畫,於1832年出版,是《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作品之一。它描述巨浪威脅神奈川沖(神奈川外海)的船隻,與該系列的其它作品一樣,以富士山為背景。[1]圖中描繪的惊涛巨浪掀卷着渔船,船工们爲了生存而努力抗爭的圖像,遠景是富士山。这幅作品是北齋最有名的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日本美术作品之一[2]。也被记述为《神奈川沖裏》[3]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作品

构成

本作品高25.7厘米,宽37.9厘米,是一副大画幅横绘画作[4]

是由大浪、3只船以及背景的富士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画作。完成之后在画面左上角署名补完。

富士山

作为富岳三十六景主题的富士山被绘于画面中央靠下的背景中。对于日本来说,富士山是神圣的国家的象征[5],也是美的象征[6]

将本来雄伟的富士山画得很小,和前景的巨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7]

地平线附近的暗色和仿佛被照亮的,被雪覆盖的山顶,表达了现在是清晨,而太阳是从观赏者这侧升起的。上空的积雨云让人感觉现在应该有暴风雨,然而画中却并没有下雨[8]

画面中描绘了3只被巨浪翻弄的船。这些船是当时运送活鱼的押送船[8]

船上有8名抱紧船桨的划船手,在船头还能看到2名以上的乘客,画面中大约有30人[8]。人们僵直在船中,和运动的浪形成对比[7]

画面截取了大海波涛汹涌,风大浪高的瞬间。构图中大浪的曲线描绘成弧形,令富士山成为这弧形的中心。浪尖飞散出的浪花四溅,仿佛降在富士山的雪[2]。最后面的船和浪高幾乎相等,押送船一般长约12到15,北齋将垂直高度伸长了30%左右,因此推测浪高应在10到12米[8]

有人认为这个巨浪就是海啸[9]。这个解释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再之前的130年中,都认为是通常常见的大浪。因为北齋生活的年代中,关东、关西均没有大的波浪发生过,因此有可能是听说过1792年在九州发生的肥後迷惑的情况后创作的。但是本作品中描绘的大浪并不是缩短波长的海啸[8]

署名

画面左上角的落款写着画的标题和署名。长方形的框里写着标题是「冨嶽三十六景 / 神奈川沖 / 浪裏 」。它左边写着的署名是「北斎改爲一筆 」,直接把「北斎」改为「為一」(いいつ)。北齋在其生涯中改过30次号[2]

富岳三十六景中,除了「北斎改爲一筆 」之外,他还用过「前北斎爲一筆 」以及「北斎爲一筆 」的署名[10]

折绘

从最新的折绘的版木的损耗状态来看,共印出了数千枚作品,在当时属于人气颇高的作品[2]。现存数百枚,从迄今为止的研究来看,现存的本作品的折绘在世界上也能排进前20[2]。折绘主要被日本和欧美的美术馆收藏,另外也有个人收藏家收藏的情况。

到现在也有机会获得当初印刷的折绘。在2003年3月7日,Huguette Bérès收藏会上估价23000欧元,在2002年,包含本作品在内的富岳三十六景46张套,拍卖135万欧元[11]

影响

德彪西交响诗《海》於1905年發行時的總譜封面

一部分折绘在1870年代后半运到了欧洲[2]荷蘭后印象派画家梵高非常赞赏这幅画,法國作曲家德彪西()也受其影响创作出交响诗》(),並以其為封面。《神奈川沖浪裏》也给予了其他艺术家不同程度的影响[12]

20世纪以来,因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被广泛应用在商业广告和大众文化中[2]

預定於2024年發行的改版一千日圓紙幣之背面將採用神奈川沖浪裏[13][14]

參考文獻

  1. 浮世繪版畫
  2. . 大英博物館. [2013-02-04] (英语).
  3. 在『日本史B 新訂版』(高等学校地理歴史科用教科書。平成9年3月31日文部科学省検定済。教科書编号:7実教 日B 582)p 215中被记载为「『冨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波裏の場面」。
  4.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013-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4) (英语).
  5. . [201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1) (英语).
  6. . Nipponia. [2013-02-05] (西班牙语).
  7. . 千叶市美术馆. [2013-02-05] (日语).
  8. . 王立协会. [2013-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英语).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海啸情报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的插图。2013年2月11日查阅。
  10. . 法国国家图书馆. [2013-02-06] (法语).
  11. . [200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2) (法语).
  12. . 山梨县立博物馆. [2013-02-05] (日语).
  13. . NHK. 2019-04-09 (日语).
  14. . 蘋果日報. 2019-04-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