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紅暗花雙龍戲珠文高足碗

祭紅暗花雙龍戲珠紋高足碗
祭紅暗花雙龍戲珠紋高足碗。2017年攝於故宮博物院內
年份明朝永樂西元1403-1424年間
類型陶瓷
收藏地國立故宮博物院

祭紅暗花雙龍戲珠紋高足碗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約製造於西元1403年至1424年間。

形制資訊

祭紅暗花雙龍戲珠紋高足碗是明代永樂時期的銅紅釉器[1]。寬口高圈足,弧壁深,內外均施銅紅釉,口沿與足底現白邊,口沿有一處磨損後修補的痕跡,內碗壁有錐拱暗花雙龍紋、雲紋與火紋,碗底則有一火焰龍珠,面款「永樂年製」四字。口徑16.5公分,高10.4公分,足徑4.3公分。[2]

關於器形

自古以來被稱為高足碗的器形有很多,但此作品的器形被相信起源於蒙古族,馬背上的民族。高足碗兩端較中間寬的形狀令使用者在馬背上能抓住器身,且方便繫於馬腹側。有些高足碗作品的高足飾有竹節狀裝飾,也是為了防止器自手中滑落。因為此種高足碗濃厚的游牧文化氣息,也被稱為馬上杯靶杯。不過,當時的高足碗是由金屬製成,瓷器高足碗待元代時,蒙古族入主中原,才由地方窯工師傅仿造蒙古貴族的黃金高足碗進行製作。元代後的窯址、墓葬才開始有大量瓷器高足碗出土。[3]永樂皇帝曾贈與大寶法王四件雙龍紋白瓷茶鐘,後出土的某件白瓷高足碗上配有一金屬蓋,上款有茶鐘蓋,故此處茶鐘應指高足碗。根據江西高安窯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碗上詩句,應為酒器用途。但依據某些版畫來看,高足碗也是置於桌上盛放花果、饅頭的盛具,或捧果侍童的捧器。[4]

祭紅釉器

明代最負盛名的銅紅分別為永樂祭紅宣德寶石紅[5][6],兩者配方有差異。不過祭紅釉藥據傳混有西域紅寶石末,故有時也稱作寶石紅。銅紅釉器是以銅紅上色再施透明釉燒成,多作為祭祀器或皇族用器。即使是瑕疵品也無法流入民間,而是會就地打破掩埋,因此景德鎮珠山遺址出土大量紅釉瓷器碎片,這些碎片能拚出完整的器品。本件作品碗沿的瑕疵應是後人造成,才沒有面臨被打破的命運。依據《明史食貨誌》:「禁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帝青花諸瓷,違者罪死。」可知,當時民間禁造紅釉器。銅紅釉需精確的環境與溫度調整才能燒成,一器難求。在燒製前期為還原燒,但是在某特定溫度下須放少量氧氣入窯以氧化錫、鐵,令未化合的銅作紅膠體散布。祭紅釉的名稱由來,是因古代紅色為太陽代表色,銅紅釉器用作祭日壇祭器之用而得名。

燈草口

祭紅器的一大特色就是器沿的白邊,因其粗細似古代油燈用燈草而被稱為燈草口銅紅釉易流,故器的口沿處露出內部胚土形成白邊。有時會因釉料中的銅殘留並氧化而呈現蝦青色。[7]

錐拱暗花文

「暗花紋」是指在半乾胚土上作圖文後,再施以不透明釉料。本作品的圖案是以「錐拱」方式呈現,在半乾胚土上以竹片等器具推出拱起的花紋。

祭紅傳說

景德鎮當地傳說,皇帝為籌備祭日壇紅釉器,命令地方大量供應。因祭紅難燒,有些陶工無法在期限內製作出官員要求的數量,被盛怒的官員押入大牢以殺雞儆猴。其中一位陶工之女為救父,聽從神靈指示躍入窯火中。當窯工們打開窯門時,發現當中每件陶瓷器都染上無瑕的紅。人們說這紅是陶工女兒的血染上陶瓷器表面,為紀念此女,將此紅起名為祭紅。有些窯工為祈求祭紅釉燒成,會在窯門處供俸磚瓦堆成的陶工女兒形象。

參考資料

  1. 程永安; 鄭麗華. (PDF). 中國陶瓷. 2002年12月, 38 (6). doi:10.3969/j.issn.1001-9642.2002.06.020 (中文(中国大陆)‎).
  2.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中文(台灣)‎).
  3. 刘光煜. . 丝绸之路 (西北师范大学). 2014年, (第24期). ISSN 1005-3115 (中文(中国大陆)‎).
  4. .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文(台灣)‎).
  5. 王莉英. (PDF) (中文(中国大陆)‎).
  6. 钟凤文. (PDF) (中文(中国大陆)‎).
  7. 《宋元明清瓷器鑑賞》 作者:劉如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