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外国语学校

福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全日制高级中学,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公园路。当地市民多称为九中。前身是牧师万拔文建立的福州三一学校,1907年该校成立,万拔文任校长,现任校长王洪泠。[2]建校之初,因该校的教会背景,管理者十分重视英语教育同时传播基督教。学校该校以建立富有外国语特色的学校为办学目标。[3]英语、日语、德语。多年来英语教学成果显著,而且美术教学成绩斐然,曾获福州市学科美术比赛优胜集体等荣誉。

福州外国语学校
地址
中国福建福州仓山区公园路39号[1]
其它名称Fuzhou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类型公立完全中学
创办日期1907年
学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福建省福州市
校長王洪泠
年级初中高中
校训勤勉 上进 自强 守恒
学校网址福州外国语学校

学校概况

  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公园路39号,前身是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创办的私立教会学堂,福州三一学校;1952年10月,由福州市政府接办为一所新型的公立学校,定名为福州第九中学。1993年6月人民政府颁文更名为福州外国语学校[4]。2004年被授予福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学校[5],2006年被授予福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6]。2014年被授予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7]

<--福州外国语学校是福州市属唯一的一所公立外国语学校,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9726平方米(约45亩),建筑面积29496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拥有“思万楼”、“俄国领事馆”等国家保护的文物保护建筑,校园中“晨辉园”、“春华园”、“启明雕塑”、“硕果雕塑”等亭、园、雕塑,掩映在巨榕花草丛中,是市级花园式单位。学校教育设施完善,校园网络与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相连;和计算机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阅览室、校园网控制中心等相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 203人,其中高级教师60人,中级教师67 人,3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目前有56个教学班,在校生2710人。

作为福州外国语学校前身的福州三一学校,创办于1907年,一百多年来,学校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培养和输送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和建设人才。老一辈校友中有以陈景润、陈哲人、王岳、谢冕等为代表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现在大批中青年校友正成长为祖国各条建设战线的栋梁之材。-->


办学特色

足球特色

招收体育特长生

美术特色

开办有学校美术兴趣小组

校史

福州外国语学校前身是光绪四年(1878年)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创办的“广学书院”和“榕南两等小学堂”及“圣马可书院”。 “圣马可书院”是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在基督教圣公会福建教区支持下,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大学布道会的万拔文先生在仓山施埔办起一所规模很小、以英语为主课的中学。 1911年12月,万拔文等购买仓山跑马场附近的沙俄驻榕领事馆馆舍及其周围的4座洋房和园地作为校园。1912年,落成两座红砖大楼,圣马可书院、广学书院、榕南小学三校合并迁入新址,始称“三一学校”,英语是Trinity College。下属三一汉英书院、三一中学、三一小学。

1924年,学校又购得10余亩田地,辟为为足球场,这是当时福州中等学校唯一的符合规格的足球场。于是足球成为学校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时准是名列前茅,因而三一足球驰名遐迩,历久不衰。

1928年,学校向国民政府办理立案手续,三一中学和汉英书院合并统称“私立福州三一中学”,三一小学改称“私立福州三一中学附属三一小学”。 1933年三一中学高中生参加国家会考全部及格,初中参加国家会考总成绩名列全省70多校之首。

抗日战争爆发,沿海形势紧张。1941年夏,福州第一次沦陷,福州陶淑女子中学迁到崇安与三一中学联办,称为“三一陶淑联合中学”。 1945年抗战胜利,全部迁回原址。

抗战胜利后,校内进步思想和进步力量日益活跃。1946年2月,中共三一中学支部秘密成立,在中共闽江工委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年10月25日人民政府接办了三一学校,更名”福州第九中学”,三一小学迁出,改名象山小学,后与仓山小学合并。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党政机构瘫痪,教育教学工作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拨乱反正,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89年6月4日,福州市市长专程来校现场办公。要求学校办成一所“合格加特色”的新型学校。

1907年,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布道会的万拔文牧师将自己在榕创办的“圣马可书院”与“榕南两等小学”、“福州广学书院”合为,建立福州三一学校。抗日战争时期迁址闽北,称三陶联中。1952年10月,由福州市政府接办,定名为福州第九中学。1993年6月福州市政府颁文更名为福州外国语学校。


招生与教学

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分初中部、高中部、足球学校,并附设三一外语培训学校,学生2800人,教职员工188人(其中高级教师36人,一级教师58 人),并聘有英、日语外籍专任教师,2003年学校恢复了与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历史渊源关系[8],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筹办"都柏林三一学院实验班"


与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合作项目高中英语实验班,首届毕业生高考成绩优异,受到市政府的奖励。2010年,增设德语班。 ,日语班学生参加日本国家语言能力考试,百分之八十以上学生获得日本国家一、二级证书。近两年,学生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有26项成果获奖,有13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学科竞赛奖励,作为省级足球传统校,代表福州市中学生参加国家和省中学生足球比赛都取得好成绩。学校获得市文明单位、省市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省体育先进单位、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十几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2004年4月以99分通过省"三级"达标中学的评估验收。学校设立有校友捐资建立的"黄道善奖学金"(奖励给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童志柔奖学金"(奖励给学业优秀的学生)和"林本坤奖学金"(奖励给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学生社团活动

学校每年都举办科艺节、体育节、外语节、读书节。

校园环境

学校占地面积约45亩。拥有“思万楼”、“俄国领事馆”等国家保护的文物保护建筑,校园中“晨辉园”、“春华园”、“启明雕塑”、“硕果雕塑”等掩映在巨榕花草丛中,是市级花园式单位。校园网络与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相连;和计算机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阅览室、校园网控制中心等相接。分教学、办公、运动、生活、工厂五大区,其间有教学楼、综合楼、校友楼、学生活动中心、足球场、塑胶跑道、学生食堂、师生宿舍楼等楼房十余座。

历任校长

万拔文, 林步基陈世钟陈中新 ,林鸿 ,王洪泠

著名校友

  • 陈哲人


校风校训

校风:尊师爱生 文明勤奋

校训:勤勉 上进 自强 守恒


学校荣誉

1999年福建省绿化红旗单位

2000――2002学年福州市文明学校、00年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先进单位

2001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联赛市区初中组第一名

2003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先进考点、

2003年福州市先进教工之家、

2003年福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学校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实验学校

2002-2004年福州市文明学校,04-06年福州市文明学校

2005年福州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2003-2005年度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2006年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该校

2006年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

2006年福州市平安校园

2009年福州市绿色学校

2009年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9年福建省第十届文明学校(2006—2008)

2010年“争当四好少年,红领巾与福州同成长”获优秀组织奖

2011年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011年福建省第十届文明学校(2009—2011)

2012年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

2012年福建省德育先进学校

2013年福州市环境友好型学校称号

2014年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

参考文献

  1. zzc. . 福州市教育网. [2015-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7).
  2. zzc. . 福州市教育网. [2015-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7).
  3. .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4年.
  4. . 方志出版社. 1999年.
  5. .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 中国教育装备网. . 2006-12-29 [2018-02-17].
  7. 福州新闻网. . 2015-03-23 [2018-02-17].
  8. 历史渊源引来外教福州外国语学校与都柏林三一大学合作办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记者从福州市教育局了解到,这项合作办学协议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由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大学派教师来福州外国语学校任教。二是两校合作创办高一两个雅思实验班,进行雅思教学和试行双语教学。三是雅思实验班学生高三毕业时,雅思考试积分达到6分、高考成绩达550分者,可入都柏林三一大学留学;雅思成绩未达6分、高考成绩550分者,可先到都柏林三一大学预科班就读,一年后直接转入三一大学一年级就读。去年,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大学得知这段历史后,立即派专家赴榕考察、访问,并于今年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李财满)

    外部链接

    学校网站:福州外国语学校

    “三一学校”的反帝学潮 林精华,福州晚报 2004年12月21日 闽海神州


    福州市档案局: 福州教会中学历史寻踪

    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v/b/14385603-1396095231.html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