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社會形塑

根據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與大衛‧艾吉(David Edge)於「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1]一文中指出,有關科技的社會形塑(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SST)的中心思想,其為一個有著多重選擇的概念(透過不定必要的思想選擇),包含著個人創作的產品與系統上的設計,以及創新程序的方向或軌跡。
假使科技不會有經驗上預測的邏輯或是單一決定因素的展現,創新只是個「分叉路的花園」(garden of forking paths)罷了。不同的路線會是存在的,且潛在通往至不同的科技產出。重要的是,這些選擇可能在對於社會與特定社會群體上會有不同的潛在暗示。

科技的社會形塑是一種科技的模式,其來源從1980年代麥肯尼茲(MacKenize)與沃克曼(Wajcman)的「科技的社會形塑」一書、聘奇(Pinch)與比耶克(Bijker)的科技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SCT)框架,以及卡隆(Callon)與賴托爾(Latour)的<wiki>行動者網絡理論</wiki>而來。他們有共同的爭點,如創新的線性模式以及科技決定論。

科技的社會形塑著重在發現不同科技選擇的結果,但卻是挑戰科技決定論(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對於科技會追隨其發展的途徑並非人類的影響而來,相反的卻是科技影響社會。從這個論點來看,社會形塑的理論學者認為科技與社會的關係視為一種各自的形塑。

參考連結

  1. 科技的社會形塑論文 存檔,存档日期2006-09-17.
  1. Donald A Mackenzie and Judy Wajcman, eds.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1985)
  2. Robin Williams and David Edge (1996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Research Policy Vol. 25, (1996) pp. 856-89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