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除烤肉串

移除烤肉串(Remove Kebab)是南斯拉夫战争时期的一段有关于反穆斯林宣传的音乐影片。[1][2][3][4][5]这句话起源于塞尔维亚,是一句反穆斯林的口号,后来在全球白人至上主义[2]中传播开来,并成为对穆斯林进行种族清洗的一种文化迷因。[3][6]

卡拉季奇,领导你的塞族人
诺维斯拉夫·贾伊奇(,右)、内纳德·廷托尔(,左)
热利科·格尔穆沙的歌曲
发行日期1993
类型极速民谣
时长3:38

这段影片原本被称作卡拉季奇,领导你的塞族人塞爾維亞語, [ˈkaːrad͡ʒiːt͡ɕu, ˈvoːdi ˈsərbe ˈsvoːje]),[7]但同时也被称为上帝是塞尔维亚人,他将保护我们塞爾維亞語, [ˈboːɡ je ˈsərbin iː ˈon t͡ɕe naːs t͡ʃuːvati][a]塞尔维亚强大[2][3]

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分裂南斯拉夫的种族间战争的高峰期,一首歌叫“Karadžiću vodi Srbe svoje”的歌曲在1993年被录了下来。[2][7]这首歌是在一场战争期间为塞尔维亚军队创作的鼓舞士气的歌曲。[7]在这首歌的影片中,三名身穿塞尔维亚准军事制服的男子在一个多山的地方表演了这首歌。[2]影片中还出现了在战时由塞尔维亚人管理的拘留营中抓获的穆斯林囚犯的画面。[8]

这首歌的部分歌词试图用“狼来了——当心,乌斯塔沙和土耳其人”等歌词向对手灌输一种不祥的预感。[2][3][8]这首歌通常使用贬损性质的词语,比如将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称作乌斯塔沙,将波斯尼亚穆斯林称作土耳其人,并且敬告塞族人需要在卡拉季奇的领导下才有未来。[8][2][3][5]

互联网普及

2006年,这首歌被上传到互联网上[2],在21世纪头十年的中期,许多模仿这首歌的人目的是为了嘲笑原始影片带有侵略性的沙文主义性质。[9]这个Paradox Interactive的“大战略”电脑游戏迷中非常流行[9][10],它指的是玩家在游戏中打败鄂圖曼帝国或其他伊斯兰国家[9]由于很难区分玩家究竟是在讽刺还是真正在宣传沙文主义,它被Paradox Interactive的官方论坛禁止。[10]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歌在激进的白人民族主义者中越来越受欢迎。[2][3]这首歌曲的手风琴手诺维斯拉夫·贾伊奇()已经在4chan成为一个知名的网路迷因,民族主义者称他为“那张脸的士兵”,或者称他的图片为“移除烤肉串”。[2][3][4][11][12]而他本人在德国被判有罪,因为他在战争期间参与谋杀14人。他被判处5年监禁,并在服刑后被驱逐到另一个国家。[2]

学术研究发现,在2018年通过抓取“了解你的迷因”(Know Your Meme)获得的数据集中,每个社区抽取的政治迷的数据集中,每200个条目中就有一个是“移除烤肉串”。[13]“移除烤肉串”在Gab网站上尤其常见,该网站“吸引了另类右翼用户、阴谋论者、喷子和大量仇恨言论”。[13]

澳大利亚出生的布雷顿·哈里森·塔兰特于2019年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的努尔清真寺和林伍德伊斯兰中心制造了大规模枪击案。他把“移除烤肉串”这个词写在了他所使用的武器上。[2]在他的宣言《大替换》(以法国作家雷诺·加缪提出的极右翼理论命名)中,他将自己描述为“烤肉串清除主义者”。[3][11]在枪击前几分钟,他还在车里直播了这首歌。[14][2][15][5]

在克赖斯特彻奇清真寺枪击事件之后,这首歌的各种影片从YouTube上被删除,其中包括浏览量超过100万的影片。[16]之后,网友们在网络平台上重新上传了这首歌,称这是为了抗议审查制度。[16]

在枪击案后的一次采访中,这首歌的主场歌手热利科·格尔穆沙()说:“那个家伙在新西兰的行为是可怕的,我当然谴责这种行为。我为那些无辜的人感到难过。但他不管他听什么歌,他都会去杀人。[7][17]

此曲于2015年中旬传入中国大陆,并开始在网络上小规模流行。在弹幕影片网站哔哩哔哩,有许多对此曲进行二次创作的影片[18][19],不过此曲也因为伴奏、演奏者与演唱者的一系列动作和卡拉季奇反复喝水的动作过于幽默,再加上淫梦民的挖掘和牵强附会,导致淫梦民将此曲与仲夏夜之淫梦扯上关系而“风评被害[20][21]

参注

  1. ^ 有时只是简单地缩写成“上帝是塞尔维亚人”(塞爾維亞語:, [ˈboːɡ je ˈsərbin])。

参考文献

  1. Doyle, Gerry. . Reuters. 15 March 2019 [16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March 2019).
  2. Coalson, Robert. .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15 March 2019 [15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3. . Al Jazeera English. 15 March 2019 [16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March 2019).
  4. Ward, Justin. . splcenter.org.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19 April 2018 [16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5. Schindler, John R. . The Spectator. 20 March 2019 [21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6. Hemmer, Nicole. . Vox. 2 December 2016 [16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5 February 2019).
  7. Nestorović, V. . alo.rs. 16 March 2019 [2019-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March 2019) (塞尔维亚语).
  8. Gambrell, Jon. . Associated Press. 15 March 2019 [16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March 2019).
  9. Katz, Jonty. . Honi Soit (University of Sydney). 13 March 2017 [23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3).
  10. Winkie, Luke. . Kotaku. 6 June 2018 [23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8).
  11. Weill, Kelly; Sommer, Will. . The Daily Beast. 15 March 2019 [15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9).
  12. Sixsmith, Ben. . The Spectator. 15 March 2019 [16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13. Zannettou, Savvas; Caulfield, Tristan; Blackburn, Jeremy; De Cristofaro, Emiliano; Sirivianos, Michael; Stringhini, Gianluca; Suarez-Tangil, Guillermo. (PDF).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2018 (ACM). 31 October 2018: 5, 9.
  14. Koziol, Michael. .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5 March 2019 [15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March 2019).
  15. Zivanovic, Maja. . BalkanInsight. Balka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Network. 15 March 2019 [15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8).
  16. Covucci, David. . The Daily Dot. 18 March 2019 [22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1).
  17. . Dnevnik.hr. 16 March 2019 [2019-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克罗地亚语).
  18. . bilibili.com. 24 October 2019 [2019-10-24] (中文).
  19. . bilibili.com. 2019-10-24 [201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中文).
  20. . bilibili.com. 2019-10-24 [201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中文).
  21. . bilibili.com. 2019-10-24 [201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