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

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等級縣(市)定古蹟
登錄類別其他設施
登錄公告日期2016年8月12日
位置 臺灣新竹市東區竹蓮里南大路388巷24.799247°N 120.970560°E / 24.799247; 120.970560
詳細登錄資料

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是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竹蓮里、新竹竹蓮寺後的水井,列為新竹市古蹟

狀況

竹蓮里在清治時期曾是漢人與原住民交界處,清廷在此成立巡司埔,作為部隊駐地[1]。該里有口八角形的古井,井口先平鋪薄磚,再平砌八塊厚石板,上豎八塊石板,水面以下構造為卵石交疊砌造,依聚落形成年代推測,至少創建同治前,極有可能就是《淡水廳志》記載的巡司埔井[2][3]。此井水源來自十八尖山的地下水[4]。因水質很好,不僅有人安奉井神,日治時代北門鄭家煮鴉片用的水,都指定要挑這口井的水,並要求挑夫上必須附有一片古井旁大樹樹葉,故又名「鴉片井」[5]。依據《新竹鄭利源號典藏古文書》,北門鄭家雇員李錫金曾幫助一名商人走私藏在麵線的鴉片膏,而共同獲得批貨權[6]

戰後地址為南大路388巷內[3],巷又稱「中井巷」[4],里名曾稱為「中井」[7]

二十世紀中葉,因臺鐵蒸汽火車需添水加煤,就在這附近設立機關庫抽地下水,導致斷水,引發民怨。台鐵因此另鋪自來水管連接,水龍頭就裝在井口供民眾取用,也造就全台灣僅有的「由水龍頭出水的古井」。[4]

自來水普及後,位在竹蓮寺後方的此井反成小巷的路障,於是當地里長鄭煥堃奔走市府,要求列入市定古績[4]。2016年3月7日,新竹市文化局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將此井以「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列為市定古蹟[3][2]。文化局將此井結合新竹竹蓮寺浴佛、泰國潑水節,舉行過潑水節活動[2]

參考資料

  1.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5-10-07 (中文(台灣)‎).
  2. 郭芝函. . 《中國時報》. 2016-04-07 [2020-03-31] (中文(台灣)‎).
  3. 傅潮標. . 《自由時報》. 2016-03-08 [2020-03-31] (中文(台灣)‎).
  4. 林家琛、林宛諭. . 《聯合報》. 2017-05-13 (中文(台灣)‎).
  5.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1995-10-10 (中文(台灣)‎).
  6. 潘國正. . 《中國時報》. 2006-03-28 (中文(台灣)‎).
  7. 子銘. . 《聯合報》. 1954-12-06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