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号大提琴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

降E大调第1号大提琴协奏曲作品号107)由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于1959年创作。肖斯塔科维奇为其友罗斯特罗波维奇写就此曲,后者以四日时间记之于心,并于1959年10月4日同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指挥之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大厅作首演。此曲之首个录音于首演二日后于莫斯科完成,其时之演出者为罗斯特罗波维奇同亚历山大·高克执棒之莫斯科爱乐乐团[1]

本協奏曲被普遍认为是近代大提琴協奏曲曲目中、其中一首擁有艱深的演奏技巧,並常被與同時期浦羅哥菲夫所創作的《交響協奏曲》相提並論,對此,蕭斯達高維契也曾表示過,他也十分欣賞《交響協奏曲》,並把它作為創作這首協奏曲的「推動力」[2]

配器[3]

樂曲結構及分析

本交響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當中第2,3,4樂章為連續演奏。

  • 第1樂章:小快板(Allegretto)
2
2
為主。樂曲開首便出現了作曲家常用的DSCH動機,而這音樂動機亦一直在全曲中穿插着。同時,也借用了穆索斯基死之歌舞》第1樂章中「搖籃曲」(本身亦是一首傳統的民歌)的旋律作為其中的一個主題。
  • 第2樂章:中板(Moderato) - 直接進入(attacca)
開首由絃樂以3
4
奏出如輓歌般的前奏,這主題是在先前的第1樂章,是未曾於獨奏和樂隊中出現過的。在圓號的引入下,大提琴獨奏加入新的主題,節奏亦改為,絃樂和應,並逐漸帶回至開首的3
4
,然後獨奏在3
4
的基礎上演奏了的新的主題,同時慢慢地帶起至樂曲的高潮(練習號56,第148小節),此時前奏部份再次響起,但是卻以全體絃樂及木管樂以很強的音量奏出,隨後的圓號引子也再次出現,引領獨奏以高音人工泛音把第一主題奏出,鋼片琴與獨奏互相對應,並直接進入下一樂章。
值得一提是,本樂章是全曲中唯一沒有出現過DSCH動機。
  • 第3樂章:華彩樂段(Cadenza)- (接續第2樂章的速度) - 漸漸加速(accelerando poco a poco) - 小快板(Allegretto) - 快板(Allegro) - 加快(Piu Mosso) - 直接進入(attacca)
與他的《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一樣,全段為獨奏樂器的華彩樂段,但篇幅上卻是比《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更長(《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的華彩樂段樂章不足2分鐘,而本協奏曲則達5分半至6分鐘)。延續上一樂章以3
4
為主,旋律先以第2樂章的第2主題為基礎,但中途卻被撥絃分解和弦所中斷,第2次撥絃後,獨奏旋律由第2樂章的第2主題、慢慢轉移為以第2樂章的第1主題,並以雙音模式進行,節奏也變為以5
4
為主,第3次撥絃後,是由以DSCH動機所演變出來的一連串三連音十六分音符,速度漸漸加快,最終進入了加快(Piu Mosso)速度的2
4
節奏,並直接進入下一樂章。
  • 第4樂章:流暢的快板(Allegro con moto),2
    4
    ,發展部則改為3
    8
    ,再現部時返回以2
    4
    為主、並夾雜其他節拍記號至終結。

全曲的演奏時間約為28分鐘

參考资料及外部链接

注释

  1. (CD) (Media notes). Supraphon. 2013-06-21. SU 4101-2.
  2. 苏维埃文化报(俄語:). 1959-06-06.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3. Boosey出版社有關本樂曲的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