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自給率

糧食自給率()是一項評估國家糧食自給程度的指標。一般有兩種評估方式:第一種是產值型糧食自給率,其使用在規劃農產品貿易之依據,計算方式為利用該年之農產品內銷外銷價格,推算各項生產及消費農產品價值,再將國內生產農產品總值佔國內消費農產品總值之比率推算。第二種是營養素型糧食自給率,多在非常時期使用,以每年各種糧食標準營養含量,推算各項各糧食國內生產及消費營養值並求出每年的數值,再計算國內糧食生產佔消費之比例得之[1]:19-20

概念簡介

一個國家的某一商品(如:穀物)的自給率(英語:,縮寫為SSR),在取得其商品產量和進出口數量後,能經過一公式計算出來。公式如下:

其中P代表產量,I代表進口,O代表出口。

SSR可以用來計算個別商品、具有相似營養價值的群體商品及所有商品的集結。而在糧食安全的相關內容中,SSR常被用來指稱一個國家依賴其產量來源的程度,而比率愈高,自給率愈高[2]

世界現況

國土面積大的國家通常有較高糧食自給率,如以2011年的統計資料為例:加拿大223%,澳大利亞187%,美國130%。其他已開發國家的糧食自給情形則分別為:法國121%,德國93%,英國65%,義大利59%,瑞士56%。東亞的情形則為日本37%[3]韓國50%[4]。台灣地区在2018年的自給率為34.64%[5]

部分國家和地区的糧食自給率

代表意義

不同類型的糧食自給率代表的意義略有不同。以價格來推算的糧食自給率,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國內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適用於規劃農業貿易;以熱量推算的糧食自給率,才適合作為農業生產的規劃。另外,因為糧食自給率的估算相當簡化,無法反映熱量以外的營養需求,也無法表現出中間產品(例如供畜牧業當飼料用的穀物)的價值。因此有些國家會將不同品項的糧食自給率作出細分[1]:19-23。例如英國就區分出「傳統食物的糧食自給率」,因為傳統食物較適合當地生產,較能反應一個國家真實的糧食安全程度[9]

參考文獻

  1. 張博仁. . 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5月 (中文(台灣)‎).
  2. (PDF). 聯合國農糧組織. 2012年2月: 252 [2014-12-14]. ISBN 978925107083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18) (英语).
  3. 日本農林水産省. . [2019-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日语).
  4. Federica Marra.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14) (英语).
  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中文(台灣)‎).
  6. 李仁耀. (pdf). [2019-11-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21).
  7. 若以農業產量而非卡路里計算,日本糧食自給率可以達到66%。日本農林水産省. . [2019-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日语).
  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2014-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中文(台灣)‎).
  9. (PDF). 臺灣農村經濟學會. 李仁耀、張呈徽、林啟淵譯: 6. 2012年12月 [2014-12-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12-14)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