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

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英語:United States Army Materiel Command,簡稱:AMC)是美國陸軍主要司令部之一。

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
United States Army Materiel Command
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臂章

存在時期1962年-至今
國家或地區 美國
效忠於美國聯邦政府
軍種 美國陸軍
功能開發並維持陸軍的軍事物資能力
規模60,000人
隸屬於美國陸軍部
駐軍/總部阿拉巴馬州紅石兵工廠
格言If a Soldier shoots it, drives it, flies it, wears it, communicates with it, or eats it
進行曲"Share The Pride,"
指挥官
現任指揮官 Gustave F. Perna 上將[1]

作為陸軍的主要物資管理單位,陸軍裝備司令部負責向全球的美軍維持後勤管理及裝備維護。[2]

歷史

約翰·甘迺迪總統就職後,國防部長勞勃·麥納馬拉(Robert S. McNamara)指示成立了多個研究小組。其中一個小組教“OSD Project 80”,其任務是確定陸軍的組織結構對國防環境變化的影響。這項研究始於1961年,由Leonard W. Hoelscher指導,於1961年發表,通常被稱為《霍爾斯徹報告》。1962年1月16日,甘迺迪總統正式將擬議的軍隊重組通知國會。

小法蘭克·貝森(時任少將)被指派負責建立這個單位,1962年4月2日,貝松升任中將,並被任命為陸軍裝備司令部指揮官。總部最初設在一棟大樓“ Tempo 7” ,原址是現在的雷根機場

1962年,陸軍裝備司令部臂章被批准使用而沿用至今。

1973年,陸軍裝備司令部的總部遷至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卓(Alexandria)。[3]

1976年,更名為美國陸軍發展與戰備司令部(U.S. Army Development and Readiness Command)

1984年,將名稱改回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4]

1991年,美國發動沙漠風暴行動,陸軍裝備司令部提供了超過90萬噸的設備,物資和彈藥。根據陸軍裝備司令部分析師計算,將運往沙烏地阿拉伯的車輛首尾相連放至,它們可以從華盛頓特區一直延伸到位於佛羅里達州華特迪士尼世界[5]

2003年,總部遷至維吉尼亞州貝爾沃堡(Fort Belvoir)。

2005年,基地重整和關閉委員會建議將總部從貝爾沃堡遷至阿拉巴馬州的紅石兵工廠(Redstone Arsenal)。

2007年,陸軍地面部署與分配司令部(MILITARY SURFACE DEPLOYMENT AND DISTRIBUTION COMMAND)被納入美國陸軍裝備司令部旗下。

2011年6月15日,陸軍裝備司令部正式搬遷至紅石兵工廠[6]

單位

  • 美國陸軍承包司令部
  • 美國陸軍維持司令部
  • 美國陸軍航空與飛彈司令部
  • 美國陸軍通訊電子司令部
  • 聯合彈藥司令部
  • 美國陸軍戰車與裝備司令部
  • 美國陸軍安全援助司令部
  • 美國陸軍設施管理司令部
  • 陸軍地面部署與分配司令部
  • 美國陸軍醫療後勤司令部(United States Army Medical Logistics Command)
  • 美國陸軍財務管理司令部(United States Army Financial Management Command)
  • 美國陸軍化學材料管理
  • 陸軍後勤數據分析中心(ARMY LOGISTICS DATA ANALYSIS CENTER)

[7]

歷任指揮官

  • 小法蘭克·貝森中將
  • Ferdinand J. Chesarek 上將
  • Henry A. Miley, Jr. 上將
  • John R. Deane, Jr. 上將
  • George Sammet, Jr. 中將
  • John R. Guthrie 上將
  • Donald R. Keith 上將
  • Richard H. Thompson 上將
  • Louis C. Wagner, Jr. 上將
  • William G.T. Tuttle, Jr. 上將
  • Jimmy D. Ross 上將
  • Leon E. Salomon 上將
  • Johnnie E. Wilson 上將
  • John G. Coburn 上將
  • Paul J. Kern 上將
  • Benjamin S. Griffin 上將
  • Ann E. Dunwoody 上將
  • Dennis L. Via 上將
  • Gustave F. Perna 上將 (現任)

參見條目

参考文獻

  1. .
  2. .
  3. .
  4. .
  5. .
  6. .
  7. .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