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总部大楼
联合国总部大楼(亦称联合国大厦)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位於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東側,屬於國際領土,因此只要是會員國國民持有護照就可以進入,包括與美國無邦交的聯合國會員國。從聯合國總部大樓可以俯瞰東河。此大樓於1949年和1950年間興建,土地購自於當時的紐約房地產家威廉·傑肯多夫,面積闊達17英畝(約6.87973公頃)。在此之前,洛克斐勒家族有意提供其在紐約州威斯特徹斯特郡洛克菲勒莊園的土地,但因距離曼哈頓遙遠而作罷;之後,納爾遜·洛克菲勒便協助新的土地的購買,其父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則捐助了850萬美元協助興建大樓。
联合国总部大楼 | |
---|---|
-{ (英文) (阿拉伯文) (法文) (俄文) (西班牙文) | |
概要 | |
建築風格 | 跨國風格 |
地點 |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區東側第一大道 |
地址 | 美國美國紐約州10017紐約市760號聯合國廣場 |
坐标 | 40°44′58″N 73°58′05″W |
邮政编码 | 10017 |
起造日 | 1948年[1] |
竣工日 | 1952年10月9日[1] |
造价 | $65,000,000 (通膨調整後為:$625,808,271) |
联合国 | |
高度 | |
高度 | 155(509英尺)[1] |
技术细节 | |
建筑面积 | 18 英亩 |
层数 | 39[1] |
电梯数 | 20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奧斯卡·尼邁耶勒·柯布西耶Harrison & Abramovitz |
主承包商 | Fuller, Turner, Slattery, and Walsh |
地圖 | |
聯合國總部大樓於紐約市位置圖 |
聯合國總部大樓位于紐約市,其西側邊界為第一大道、南側邊界為東42街、北側邊界為東48街、東側邊界為東河。2006年12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名为「基本建设总计划」的决议,决定拨款18.77亿美元來整修联合国总部大楼[2]。
臨時總部
1946年在紐約長島成功湖畔的聯合國臨時總部開始運作[3],1951年該區域在正式總部完工以後作為歷史遺跡之用,因此特地保留了當初創始的模樣,仍旧悬挂五大創始常任理事國的国旗,包括1971年退出联合国的中華民國,以及1991年解體的蘇聯。[4][5]
計劃與建設
美國建築師華萊士·K·哈裡森為首席建築師兼策劃人,以及聯合國諸成員國任命的設計顧問。包括D.N.Bassov(苏联)、Gaston Brunfaut(比利時)、歐内斯·特科米爾(加拿大)、勒·柯布西耶(法國)、、奧斯卡·尼邁耶(巴西)、霍華德·羅伯特森(英國)、G. A. Soilleux(澳大利亞)、Julio Vilamajó(烏拉圭)。
因為毗鄰東河快車道和東河的緣故,有必要將之建成高層建築。建築團隊在50個提案中選出尼迈耶的32號提案以及柯布西耶的23號提案,其中前者將分別用於聯合國大會和秘書处的建築分開為兩座,而後者則只包括一個囊括一切機構的建築。最後二者共同提交了23-32號計劃,其設計如今日我們所見。[6]
聯合國總部大樓始建於1947年,1949年10月24日奠基,[7]于1952年落成。美國政府為其提供了6500萬美元無息貸款,整個建築亦正好用去全部貸款。[8]
建築結構
大廳內牆為曲面,屋頂為懸索結構,上覆穹頂。南面為高153.9米,樓高39層的聯合國秘書處大樓,是早期板式高層建築之一,也是最早採用玻璃幕牆的建築。前後立面都採用鋁合金框格的暗綠色吸熱玻璃幕牆,鋼框架挑出90公分,兩端山牆用白大理石貼面。大樓體形簡潔,色彩明快,質感對比強烈。
大眾文化
參考文獻
- Hamilton, Thomas J. . The New York Times. 10 October 1952: 1 [20 August 2011].
- 刘历彬. . 新華網. 2010-06-24 [201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9).
- 1111 Marcus Ave, North New Hyde Park, NY 11042, United States
- 聯合國臨時總部仍懸掛中華民國國旗
- 聯合國臨時總部 中華民國國旗飄揚
- Bacon, Mardges.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3: 393 [20 December 2011]. ISBN 0-262-52342-6.
- . United Nations. [6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1月18日).
- Childers, Erskine. . Global Policy Forum. 29 September 1995 [24 Octo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