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短翅鶯

臺灣短翅鶯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蝗鶯科 Locustellidae
属: 蝗莺属 Locustella
种: 臺灣短翅鶯 L. alishanensis
二名法
Locustella alishanensis
(Rasmussen et al., 2000)
異名
  • Bradypterus alishanensis

臺灣短翅鶯学名:)又名臺灣叢樹鶯褐色叢樹鶯,为蝗鶯科蝗鶯屬下的一个种。

分類

本種曾被認為是高山短翅鶯 ( 當時學名Bradypterus seebohmi ) 的一個亞種 ( B. s. melanorhynchus ) ;後因其特殊的鳴聲和包括喙型、較大的腳、翼式及較灰暗的羽色等形態差異在2000年將其提升為獨立特有種臺灣短翅鶯( B. alishanensis )[2]。後來被移到蝗鶯屬( Locustella sp. )。

屬名 Locustella 來自拉丁文,是「蝗蟲」的意思,指蝗鶯屬多會發出類似蝗蟲的聲音。種名 alishanensis 是產自台灣「阿里山的」的意思[3]

特徵

雌雄鳥同型。全長10-14公分,體重8-11公克。嘴細,黑色,略向下彎,翼短, 體型嬌小,尾羽很長,腳纖細。體背鏽褐色而帶有橄欖綠色,雙翼和尾羽暗褐色,各羽外緣鏽褐色,眉斑淡黃色,腮、喉和腹部中央污白色,喉和上胸分布黑色小點,兩脇與尾下覆羽與背同色。雛鳥體色淡灰。喙黑色,上喙邊緣和下喙基部淡褐色。跗蹠及趾淡褐色。

行為與習性

為底棲性鳥類。常出現於海拔500~3000公尺山區林緣或開闊地的濃密草叢及灌叢中,性情害羞,常單獨躲於底層雜草中,少出現於開闊地區,常在水邊低枝或地面覓食,主要食物為昆蟲。在野外常有雙翼豎起的動作,原因不明。冬季會下降到較低海拔的山區活動[4][5]。春夏繁殖季常會發出類似打電報的「滴…答答、滴…答答[6]」或「幾畢、幾畢」的嘹亮聲音,所以也有人暱稱它們為電報鳥。

繁殖季主要在五月中旬至六月下旬,會以芒草等乾葉築巢於叢藪的底部,巢呈杯狀。

每窩共產兩枚卵,呈白色,表面散布紅紫色斑點,其鈍端斑點較濃,形成帽狀,卵的大小平均約為19×14 mm。雌雄鳥皆參與孵卵。

保育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IUCN)紅色名錄內保護等級為無危LC。 臺灣短翅鶯在適當的棲地內,種群數量尚稱普遍,高山地區的開闊草生地環境還算穩定,近年高山農業受到政策與經濟因素的限制,開發壓力減緩,對臺灣短翅鶯的族群繁衍應有正面的助益。

参考文献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2. Rasmussen, Pamela C.; Round, Philip D.; Dickinson, Edward C.; Rozendaal, F. G. . The Auk. 2000-04-01, 117 (2): 279–289. ISSN 1938-4254. doi:10.1093/auk/117.2.279 (英语).
  3.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 ISBN 9789860339277.
  4. 蕭木吉主撰,李政霖繪圖(2015)。臺灣野鳥手繪圖鑑二版。台北:農委會林務局,北市野鳥學會
  5. Tsai, Pei‐Yu; Ko, Chie‐Jen; Chia, Stephanie Yuan; Lu, Ya‐Jung; Tuanmu, Mao‐Ning. . Ecography. 2020-09-22. ISSN 0906-7590. doi:10.1111/ecog.05196.
  6. Sunny Tseng, XC567582. Accessible at www.xeno-canto.org/56758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