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金剛塔

菩提金剛塔位於重慶市市中區金剛塔巷6號,文物遺址年代為1930年,1992年3月19日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缩略图

菩提金剛塔
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点重慶市市中區金剛塔巷6號
時代1930年
編號59
登錄1992年3月19日
菩提金剛塔
第一批重慶市(直轄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点渝中區觀音岩金剛塔巷6號
時代1930年
編號143
登錄2000年9月7日

註釋

  1. 重慶市人民政府文件,重府發〔1992〕52號
  2.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渝府發[2000]83號,2000年9月7日

【 諾那師佛 造菩提金剛佛塔 超度四十多萬孤魂 】 . 1926年北伐開始,時任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第四師的師長潘文華,兼任重慶市市長認為,要加快城市建設,只有「將墳提遷,開闢為新市區」。第一要整頓的是七星崗通遠門的40幾萬座孤墳。 . 這一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宋、元、明、清各代在此戰死的將士冤魂無數,約有數十萬荒塚於此。宋末,蒙古大軍強攻重慶,守將張珏帶領軍民血濺通遠門,後終被攻破,重慶失守,死亡無數。明末,張獻忠攻下通遠門在重慶城內頒布了大屠殺的禁令,大量屍體暴屍於七星崗,從此七星崗更成為人人畏懼的鬼崗。數百年來,重慶人死後也大多埋在城外的七星崗。 . 於是在市政府的組織下,重慶歷史上最大的遷墳工程正式啟動。潘文華下令,有主墳自行遷移,給予適當補償,無主墓則挖出屍骨異地埋葬。很快,這場史無前例的墳墓大拆遷就遇到了阻力。

當時大多數市政議員、社會袍哥(民間幫會)都反對此事。潘文華當年面對洶湧民意說的原話是:不如此,重慶將永遠困在一個凼凼里!六年間共遷墳43萬多座墳,施工時挖出了不少屍骨,堆放在路邊,非常嚇人,導致周圍居民很害怕,甚至經常傳出「半夜鬼嚎、怨氣衝天」之類的極端傳言,一時間人心惶惶。 . 當時,為 諾那師佛駐錫重慶期間。因劉甫澄的引見,此時潘文華已與 諾那師佛十分親近;為安定社會人心,乃面見師佛以求開示。諾那師佛開示 .. 修座「菩提金剛塔」,消災避難,讓亡者得以超度,讓生者得以安寧……。潘文華便遵照 諾那師佛建議建造佛塔。並請 諾那活佛指導進行修建。 . 1930年金剛塔耗資4萬銀元建成後,諾那活佛帶著數十名喇嘛來此誦經祈禱,超度亡魂,場面盛大莊重。菩提金剛塔是內地唯一由西藏活佛親自主持修建的佛塔,漢藏結合,中西合璧,兼容了多種建築風格,周長8.5米,總高26.73米。建築面積72.25平方米。塔基為圓形。沿塔基而上,第一層是正方形,四角擎以圓形羅馬石柱,分別鐫「尊勝莊嚴」、「大清靜幢」、「成就菩提」、「猶如金剛」16個漢字。塔身四面刻有漢、藏兩種文字的「阿彌陀佛經」、「往生咒」等經文及碑記。 . 第二層為正方形,塔身正面鐫「菩提金剛塔」五個橫排隸書大字,其他面刻有藏文塔名。第三層為正方形,塔身正面鑿有一佛龕,內壁彩繪文殊、觀音像。再往上是塔脖子,兩側有翼形裝飾圖案。頂端是寶蓋,再上是寶瓶。在全國非常罕見,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說來也怪,佛塔修好後,七星崗果然不鬧鬼了,香火十分興旺,遷墳的事順利多了,陰陽兩界從此相安無事。新市區也成功的開闢。

不僅如此,菩提金剛塔把紅衛兵小將和革命群眾也鎮住了。文革時紅衛兵也砸過菩提金剛塔,結果有個紅衛兵當場被摔骨折,其他人嚇壞了。不敢再砸塔,加上附近居民的保護,菩提金剛塔得以倖存。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