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地 (大溪郡)

大正十三年(1924年)5月6日,以下大溪郡蕃地的地區改編入大溪街三層:「舊柑坪」、「下水井」、「石門」與「大灣坪」合併為小字柑坪;「二層坪」、「舊阿姆坪」、「大溪坪」與「枕頭山」合併為小字阿母坪;「石龜坑」、「腦窟寮」、「湳子溝」、「東隘山腳」與「八結」合併為小字八結;「分水嶺」、「十三分」與「水流東」合併為小字十三分。另外「金瓜坑」改編入大溪街烏塗窟

新竹州大溪郡蕃地大正九年(1920年)成立,轄區包括今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

昭和二年(1927年)1月9日,大溪郡蕃地的「七十二分坑」改編入大溪街烏塗窟。2月1日,大溪郡蕃地的「シボツケ社」(控溪/秀巒)、「タイヤカン社」(泰亞崗)與「タバホ社」(田埔)改編入竹東郡蕃地

昭和四年(1929年)4月23日,大溪郡蕃地的「マカガオン社」改編入竹東郡蕃地

行政區劃

轄域內分為:

角板山社全景(出自山本三生等編《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臺灣篇》)
    • キヤコバイ社(基國派)、シッケイ社(志繼)、角板山社ヨウハブン社(優霞雲)、ハブン社(哈盆/霞雲坪)、コーヨー社(高遶)、チクトウカタ社(竹頭角/長興)、ケイフイ社(奎輝)、ラハウ社(拉號/溪口台)、キヨバン社(雅邦/羅浮)、ウライ社(宇內/小烏來)、ギヘン社(義興)、カソノ社(嘎色鬧,1936年由部分奎輝建立)、カウボー社(高坡)、シブナオ社(雪霧鬧)、ピヤワイ社(比亞外)、カウイラン社(高義蘭)、ソロ社(蘇樂)、サルツ社(砂崙子)、テイリツク社(鐵立庫/復華)、ブトノカン社(武道能敢/三光)、エヘン社(爺亨)、バロン社(巴陵)、ハカワン社(哈嘎灣/光華)、クル社(1932年~1933年併入嘎色鬧)、カラホ社(嘎拉賀/新興,1932年~1933年部分併入嘎色鬧)
  • 新竹縣尖石鄉
    • バツトル社(巴托蘭/泰平)、タイヤフ社(台亞夫/抬耀)、コレ社(石磊)、リリユン社(馬里光/玉峰)、ウラオ社(宇老)、マメー社(馬美)

設施

神社

  • 桃園市復興區
    • 角板山祠(1938年8月15日鎮座)[1]:299
    • カウボー祠(1938年8月16日鎮座)
    • ガオガン祠(1938年8月17日鎮座)[1]:300
    • バロン祠(鎮座時間不詳)

參考來源

  1. 金子展也. . 由陳嫻若翻译 . 新北市: 野人文化. 2020. ISBN 9789863844372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