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仁山

蘇仁山,化名:長春。署名:靜甫、七祖、仁山、長春道人、嶺南道人、壽莊、岱岳、栖霞等等。1814年生於廣東省順德杏壇鎮,卒於1849年。十九世纪中國畫家

人與龍 蘇仁山繪於1848年

一般生平

蘇仁山的生平和作品:忤逆、畫家,抑或瘋子?(1814-1849? )

蘇仁山所出生的地方官宦家庭,思想保守、狹隘,自小接受傳統經典、書畫教育,十六歲開始準備科舉考試。1832、1835年两次落第,從此獻身繪畫。這位廣東畫家遠離主流,名不見經傳。全靠李克曼的杰出研究,我們才對其生平和作品有所了解,一探其畫風的奇妙獨特之處。

這位奇才我行我素,與同輩格格不入,作風大膽。但其實這一切都是由於其自小出生鄉野,孤陋寡聞所致。他對外界主流畫風可謂一無所知,也幾乎未曾受過傳統束縛。在那個年代,學院主流無情地扼殺創意,地方創作反而有不少好處,能隨意生產稍欠精巧的作品,著重個人靈感。

毫無疑問,他這一類人在技術上雖不如學院派,但他們卻處於天真的自由狀態,有可能發揮大膽的創造。傳統嶺南繪畫為他提供了初步技術基礎,但版畫才是塑造他個人風格的關鍵所在。他從教科書認識了這項古代繪畫工具,並且很早就對純筆畫的可塑性感興趣,嘗試以平面設計代替水墨畫的色調。[1]

李克曼對於蘇仁山的介绍

蘇仁山是誰?西方的中國繪畫專家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連中國的鑒賞家也一樣,除非他們來自廣東。就像西方的中國繪畫研究一樣,在中國方面,絕大部分書籍都看不到他的影子,唯一例外是商承祚編製的大部頭參考書《中國歷代書畫篆刻家字號索引》(北京,1960),作者正是廣東人。[2]

蘇仁山不但在中國其他地方不為人知,連在老家也一樣:如《嶺南畫徵略》的初版中,汪兆鏞便有意忽略了他。這位地方畫家默默無聞,用得著仔細挖掘和分析他的個格和作品嗎?我們只需要看看他的畫作,便能證明這項研究工作的價值。這些畫作展示了一種獨創性和美感,引人注目,需要在當地少數欣賞者之外廣為宣傳,以豐富繪畫藝術的世界遺產。[2]

除了審美的動機,還有其他客觀理由:首先,在中國繪畫史方面,研究蘇仁山的例子,可以有助於質疑某些傳統視角,突破中西方史學家和評論家的成規和限制。然後,從總體而言,有關十九世纪初中國南方的社會政治史方面,蘇仁山的現象是展開後來一連串劇變的序幕,能用作現代中國成形的史料證據。[3]

參考資料

  1. Dictionnaire Bénézit 1999,第363-364页
  2. Pierre Ryckmans 1970,cahier 1, p. 1
  3. Pierre Ryckmans 1970,cahier 1, p. 1-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