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會 (歐洲11-19世紀)

行會德語:英語:法語:),學術界又音譯為基爾特,特指歐洲11-19世紀[1]商人團體的歷史專有名詞,有時「行會」與同業公會被誤作「商人團體」的廣義通稱。[2][3]「行會」亦須區別於中國

行會分為商賈組織與傳統手工業組織,有些歐洲語語如德語裡用不同詞語區分兩種公會。手工业者或商人在商品经济相当发展的条件下,为限制竞争、规定生产或业务范围、解决业主困难和保护同行利益,由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组成。其主要目的與現代站在公司立場的公會及站在員工立場的工會稍有不同。

前身

古罗马时代,手工业联盟称作Collegia。罗马帝国分裂后,原有的手工业联盟继续发展,演变为较成熟的“Ars”。 欧洲早期的同业公会起源于9、10世纪,约在11世纪,欧洲同业公会逐渐开始向现代意义的商业联盟转变,14世纪后始出帮工行会。

商帮组织更发达。常由同行同业组成,机构名会馆或公所,其种类随分工和交换的发达而增多。

到了18世纪末,同业公会因本身带有垄断性质,在商品交换范围扩大后,开始成为商业发展的阻碍。让·雅克·盧梭亞當·斯密等人对同业公会激烈抨击。19世纪之后,同业公会走向衰落。

歷史

公會出現的背景

城市兴起之初,手工业者为了对抗封建势力的侵犯,避免新来的逃亡农奴的竞争,保护行业的共同利益,按行业建立了各自的同业团体组织——行会

公會的內容

行会通过市政当局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有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艺、产品规格、原料的产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目的是防止有人上升和沦落。

公會衰弱的原因

到了18世紀末,同業公會因本身帶有壟斷性質,在商品交換範圍擴大後,開始成為商業發展的阻礙。讓·雅克·盧梭、亞當·斯密等人對同業公會激烈抨擊。19世紀之後,同業公會走向衰落。

公會的終結

因為戰爭的影響使公會的營業受到影響,後因日見大蕭條,再加上失去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商業資本和商業市場。然後加上用人不當,因此成為公會終結的主要原因

公會對後世的影響

在手工业兴起的初期,行会保护了小农手工业者的利益,为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著名公會

引用文獻

  1. Guild, 《大英百科全書》.
  2. 邱澎生(2012),《會館、公所與郊之比較 : 由商人公產檢視清代中國市場制度的多樣性》,收錄於《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林玉茹主編,2012),頁269。
  3. Moll-Murata, Christine (2008). Chinese Guilds from the Seven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An Overview. In Jan Lucassen (Eds.), Return of the Guilds (pp. 213–24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