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并州行政區劃

西晉并州州治所在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範圍在今山西省中部以北的太原、長治、晉城、晉中、陽泉4市全境,呂梁、忻州2市中東部,大同、朔州2市南部一帶。永興元年(304年)劉淵在平陽建立漢國以後,除太原郡一帶,并州各地大多淪陷。[參 1]建興四年(316年)十二月,并州刺史劉琨棄守晉陽逃亡幽州,并州全境易手。[參 2]

郡級行政區

西晉并州領太原、上黨、西河、樂平、雁門、新興6郡,至西晉末不變。

太原郡
曹魏舊郡,郡治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領晉陽、陽曲、榆次、於離、盂、狼孟、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13縣。泰始元年(265年)封晉宗室司馬瓖為太原王,太原郡改為太原國。永安元年(304年)三月司馬穎封其子司馬廓為中都王,太原國改為中都國[註 1]光熙元年(306年)十月中都王司馬廓被殺,國廢為太原郡。晉末廢狼孟縣,領晉陽、陽曲、榆次、於離、盂、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12縣。
上黨郡
曹魏舊郡,郡治泫氏縣(今山西省高平市[參 3],領泫氏、壺關、潞、屯留、長子、高都、襄垣、銅鞮、涅、陭氏、穀遠、陽阿12縣。西晉初陽阿縣改屬樂平郡,廢陭氏、穀遠2縣,增置武鄉縣。西晉末領泫氏、屯留、長子、壺關、高都、銅鞮、涅、襄垣、潞、武鄉10縣。
西河國
曹魏舊郡,咸寧三年(277年)封陳王司馬斌為西河王,西河郡改為西河國[參 4][參 5]郡治茲氏縣(今山西省汾陽市),領茲氏(西晉初名隰城縣)、離石、中陽、界休4縣。光熙元年(304年)為劉淵攻取。
樂平郡
曹魏舊郡,郡治沾縣(今山西省和順縣西北),領沾、樂平、上艾3縣。西晉初上黨郡陽阿縣來屬並改名轑陽縣,新置壽陽縣。西晉末領沾、樂平、上艾、轑陽、壽陽5縣。
雁門郡
曹魏舊郡,郡治廣武縣(今山西省代縣西南),領廣武、原平、汪陶、劇陽4縣。西晉初置崞、葰人、繁畤3縣,新興郡平城、馬邑2縣來隸,廢劇陽縣。永嘉以後置樓煩、陰館2縣,廢汪陶、葰人2縣,西晉末領廣武、原平、平城、馬邑、崞、繁畤、樓煩、陰館8縣。
新興郡
曹魏舊郡,郡治九原縣(今山西省忻州市),領九原、定襄、雲中、廣牧、平城、馬邑、慮虒7縣。西晉初廢慮虒縣,平城、馬邑2縣移屬雁門郡,新置晉昌縣。元康年間(291-299)一度更名晉昌郡[參 6][註 2]西晉末領九原、定襄、雲中、廣牧、晉昌5縣。

縣級行政區

并州(州治晉陽縣)
說明:本表為西晉時期并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
(縣數)
郡治縣名今地位置(2012年12月)隸屬郡國備注
太原郡
(12)
晉陽縣 晉陽縣 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陽曲縣 今山西省陽曲縣西南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榆次縣 今山西省晉中市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於離縣 地望不詳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盂縣 今山西省陽曲縣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陽邑縣 今山西省晉中市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大陵縣 今山西省文水縣東北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祁縣 今山西省祁縣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平陶縣 今山西省文水縣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京陵縣 今山西省平遙縣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中都縣 今山西省平遙縣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鄔縣 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南 太原郡(265-316,太原國265-304,中都國304-306)
狼孟縣 今山西省陽曲縣 太原國(265-?,太原郡265) 西晉末時廢縣。[參 7]
上黨郡
(10)
泫氏縣 泫氏縣 今山西省高平市 上黨郡(265-316)
屯留縣 今山西省屯留縣 上黨郡(265-316)
長子縣 今山西省長子縣 上黨郡(265-316)
壺關縣 今山西省潞城市西 上黨郡(265-316)
高都縣 今山西省晉城市 上黨郡(265-316)
銅鞮縣 今山西省沁縣 上黨郡(265-316)
涅縣 今山西省武鄉縣西北 上黨郡(265-316)
襄垣縣 今山西省襄垣縣 上黨郡(265-316)
潞縣 今山西省潞城市東北 上黨郡(265-316)
武鄉縣 今山西省榆社縣 上黨郡(?-316) 晉時析涅縣西北置武鄉縣。[參 8]
陭氏縣 今山西省臨猗縣 上黨郡(265-266) 西晉時廢縣。[參 9]
穀遠縣 今山西省沁源縣 上黨郡(265-266) 西晉時廢縣。[參 10]
西河國
(4)
隰城縣 隰城縣 今山西省汾陽市 西河國(265-316,西河郡265-277) 曹魏為茲氏縣,西晉時改名隰城縣[參 4]
離石縣 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 西河國(265-316,西河郡265-277)
中陽縣 今山西省孝義市 西河國(265-316,西河郡265-277)
界休縣 今山西省介休市 西河國(265-316,西河郡265-277)
樂平郡
(4)
沾縣 沾縣 今山西省和順縣 樂平郡(265-316)
樂平縣 今山西省昔陽縣 樂平郡(265-316)
上艾縣[註 3] 今山西省陽泉市東南 樂平郡(220-265)
轑陽縣 今山西省左權縣 上黨郡(265-?)→樂平郡(?-316) 曹魏為陽阿縣,西晉時改名轑陽縣[參 11]
壽陽縣[註 4] 今山西省壽陽縣 樂平郡(?-316) 西晉時析太原郡榆次縣東北置壽陽縣,西晉末廢縣。[參 12]
雁門郡
(8)
廣武縣 廣武縣 今山西省代縣西南 雁門郡(265-316)
原平縣 今山西省原平市 雁門郡(265-316)
平城縣 今山西省大同市 新興郡(265-266?)→雁門郡(266?-316)[參 13]
馬邑縣 今山西省朔州市 新興郡(265-266?)→雁門郡(266?-316){[參 14]
崞縣 今山西省渾源縣西 雁門郡(?-316) 西晉時復置縣。{[參 15]
繁畤縣 今山西省渾源縣西南 雁門郡(?-316) 西晉時復置縣。[參 16]
樓煩縣 今山西省原平市東北中陽鄉大陽村 雁門郡(?-316) 西晉末復置縣。[參 17]
陰館縣 今山西省朔州市東南 雁門郡(?-316) 西晉末復置縣。[參 17]
劇陽縣 今山西省應縣東北 雁門郡(265-266?) 西晉時廢縣。[參 18]
汪陶縣 今山西省應縣西 雁門郡(265-310前) 西晉末已廢縣。[參 17]
葰人縣 今山西省繁峙縣 雁門郡(?-310前) 西晉時復置縣。西晉末已廢縣。[參 19]
新興郡
(5)
九原縣 九原縣 今山西省忻州市 新興郡(265-316,晉昌郡291?-295?) 東漢末年僑治太原郡陽曲縣,後成為實縣,統領太原郡境內五原郡之民。[參 20]
定襄縣 今山西省定襄縣 新興郡(265-316,晉昌郡291?-295?)
雲中縣 今山西省原平市西 新興郡(265-316,晉昌郡291?-295?)
廣牧縣 今山西省壽陽縣西北 新興郡(265-316,晉昌郡291?-295?)
晉昌縣 今山西省定襄縣西北 新興郡(?-316,晉昌郡291?-295?) 西晉時置縣。[註 6]
慮虒縣 今山西省五台縣東北 新興郡(265-266?) 西晉時廢縣。[參 21]

注釋

  1. 司馬廓封中都王之年史書無載,疑在永安元年(304年)三月司馬穎封皇太弟之際。
  2.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元康五年,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宜安、深泉、廣至等五縣,分酒泉之沙頭縣,又別立會稽、新鄉,凡八縣為晉昌郡」,則并州晉昌郡恢復原名新興郡的年份在元康五年(295年)左右。
  3.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認為三國時屬常山郡,晉時改屬樂平郡。
  4. 《水經注》卷6及《魏書·地形志》均作「受陽」。「受」「壽」古代通用。
  5. 牟發松認為西晉末置陰館、樓煩2縣,廢汪陶、葰人2縣。(《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第89頁注釋4)
  6. 孔祥軍認為西晉初置縣。(《晉書地理志校注》第87頁注釋6)

出處

  1. 《晉書》卷5〈孝懷孝紀〉:「〔永嘉元年三月〕并州諸郡為劉元海所陷,刺史劉琨獨保晉陽。」
  2. 《晉書》卷5〈孝愍帝紀〉:「〔建興四年十一月〕司空長史李弘以并州叛,降於勒……〔十二月〕劉琨奔薊,依段匹磾。」
  3. 《魏書》卷106上〈地形志二上〉:「玄氏,二漢、晉屬上黨郡治。」
  4. 《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汾州西河縣〉:「本漢茲氏縣也,曹魏於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茲氏縣為隰城縣。」
  5. 《晉書》卷14〈地理志上〉:「惠帝改新興為晉昌郡。」
  6. 《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太原府陽曲縣〉:「狼孟故城……漢以為縣,屬太原郡,晉末省。」
  7. 《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儀州榆社縣〉:「本漢涅氏縣地也,晉於縣西北三十五里置武鄉縣,屬上黨郡。」
  8. 《元和郡縣圖志》卷12〈河東道·晉州冀氏縣〉:「本漢陭氏縣地也,屬上黨郡,至晉省。」
  9. 《太平寰宇記》卷50〈河東道·大通監綿上縣〉:「本穀遠縣地,晉省穀遠。」
  10. 《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儀州〉:「今州理即漢上黨郡之涅氏縣地也,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屬樂平郡;本漢涅氏縣地,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縣,屬樂平郡。」;《太平寰宇記》卷44〈河東道·遼州〉:「今州即漢上黨郡之涅氏縣地也,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屬樂平郡;在漢為涅縣之地,後漢於此置陽阿縣,俱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縣,屬樂平郡。」
  11. 《太平寰宇記》卷40〈河東道一〉:「本漢榆次縣地,晉於此置壽陽縣,屬樂平郡,晉末省。」;《元和郡縣圖志》卷13〈河東道二〉:「壽陽縣,本漢榆次縣地,西晉於此置受陽縣,屬樂平郡,永嘉後省。」
  12.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雲州〉:「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雲中、雁門、西河遂空。曹公鳩集荒散,又立平城縣,屬新興郡。晉又改屬雁門。」
  13.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朔州〉:「漢末大亂,郡遂荒廢,建安中曹公又立馬邑縣,屬新興郡。晉改屬雁門郡。」
  14.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代州崞縣〉:「本漢舊縣,因山為名,屬雁門郡。漢末荒廢,晉初又置。」
  15.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代州繁畤縣〉:「本漢舊縣,屬雁門郡。漢末匈奴侵寇,舊縣荒廢,晉又置繁畤縣。」
  16. 《魏書》卷1〈序紀〉:「〔穆帝三年〕晉懷帝進帝大單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國懸遠,民不相接,乃從琨求句注、陘北之地。琨自以托附,聞之大喜,乃徙馬邑、陰館、樓煩、繁畤、崞五縣[註 5]之民於陘南。」
  17. 《輿地廣記》卷19〈蔚州善陽縣〉:「本劇陽縣,漢屬雁門郡……東漢復曰劇陽,晉省之。」
  18. 《大清一統志》卷114〈代州〉:「漢置葰人縣,屬太原郡,後漢省。晉復置,屬雁門郡,永嘉後廢。」
  19.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忻州秀容縣〉:「本漢陽曲縣地,屬太原郡。後漢末於此置九原縣,屬新興郡。」
  20. 《元和郡縣圖志》卷14〈河東道·代州五台縣〉:「本漢慮虒縣,屬太原郡,因慮虒水為名也,晉省。」;《太平寰宇記》卷49〈河東道·代州五台縣〉:「本漢慮虒縣,屬太原郡,因慮虒水為名也,晉省。」

參考資料

書籍

  • 吳增僅,《三國郡縣表》,上海:開明書局,1937
  • 李錫甫,《漢晉城陽郡沿革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
  • 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增訂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陳健梅,《孫吳政區地理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7
  • 孔祥軍,《三國政區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2007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軍,《晉書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軍徐成合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范曄,《後漢書》,維基文庫
  • 房玄齡,《晉書》,維基文庫
  • 沈約,《宋書》,維基文庫
  • 魏收,《魏書》,維基文庫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維基文庫
  • 樂史,《太平寰宇記》,維基文庫
  • 歐陽忞,《輿地廣記》,維基文庫
  • 酈道元,《水經注》,維基文庫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