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鬼 (臺灣)

貓鬼,是台灣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妖貓,由貓的屍體變成,會潛入別人家裡殺死剛出生的嬰兒。

來源與外表

據說將貓的屍體埋入土中的話,貓屍就會吸收雨水和陽光的精華,變成貓鬼從土裡出來害人。貓鬼的體型比普通的貓還要大,有著兩尺到三尺(60到90公分)的金色長毛,毛還會微微發出毫光。

習性

貓鬼白天躲在茂密的大樹上,晚上才出來活動。牠們喜歡麻油雞的味道,經常潛入有剛出生嬰兒的人家中殺死嬰兒,特別是嬰兒生下的三朝、七朝、十三朝和滿月時最容易出現。

另一方面,據說將貓鬼的毛放在家裡,就可以防止其他貓鬼的侵擾。曾經有人家為了保護家裡的新生兒,刻意用麻油雞的味道吸引貓鬼進來家裡,趁著牠在吃麻油雞時攻擊牠,雖然被貓鬼逃掉,但其留下的一搓毛讓其他貓鬼不敢接近,保護了全村的嬰兒。[1][2]

民間習俗

因為貓鬼的傳說,臺灣社會中流傳著「死貓吊樹頭」的習俗,將死去的貓屍掛在樹上,讓它乾燥,魂魄散去,才不會變成貓鬼害人,這項習俗現今在部分地區仍然存在。另外,也有人會先把剛出生的嬰兒送走,直到滿月才接回家,或者乾脆不辦嬰兒的三、七、十三朝禮。[3][4][5][6]

其他傳說

除了把貓屍掛在樹上外,民間也有把狗屍放在水中的習俗,有說法認為這是因為傳說中如果把狗埋在土裡,狗屍會吸取地氣,變成狗妖向人作祟;另有說法認為狗的前世是作惡的人,被懲罰投胎為狗,如果把狗屍埋入土中,屍體完整,來世又得投胎當狗,所以要丟進水裡使其潰爛。[7][8]

現代研究

除了傳統民間傳說之外,現在另有人認為,「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的習俗,其實是當初來台開墾的漢人為了強佔平埔族的土地,故意把貓屍、狗屍在其土地上隨意亂丟、造成環境髒亂,讓平埔族放棄土地而逐漸養成的習俗。[9][10]

參考文獻

  1. 李進益. . 花蓮縣文化局. 2005-10.
  2. 方亞蘋.《花蓮縣民間文學集》研究——以傳說及民間故事為範圍.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9
  3.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1921.台灣日日新報社
  4. 臺灣慣習記事第壹卷第十一號.1901.臺灣慣習研究會
  5. . [2020-02-21].
  6.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 奇異果出版公司. 2016-10-01 [202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7. 何敬堯. . 《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妖鬼神遊卷》 (聯經出版公司). 2017年1月5日.
  8. 劉家謀.清.海音詩
  9. 老宜蘭的腳印-噶瑪蘭人的鄉愁 存檔,存档日期2014-04-27.
  10. 王洛夫. . 聯經出版公司. 2016-05-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