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棉機

軋棉機英語:),又稱軋花機,是一種快速而且簡單地分開棉花纖維和種子的機器,生產力比人手分離高得多。[1]該纖維可以加工成如亞麻織物的各種棉製品;至於纖維未損壞者則主要用於服裝方面的紡織物。分離出來的種子可以繼續種植更多的棉花或拿去生產棉籽油

美國康涅狄格州哈姆登伊萊·惠特尼博物館展出的19世紀軋棉機模型。

自公元500年以來,印度次大陸一直使用手持滾筒式軋棉機,其後在其他地區亦使用。[2]據萊葵特(英語:)所言,於大約16世紀的時期發明的印度蝸輪滾筒軋棉機[3]和印度地區沿用至今的軋棉機比較,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現代的機械軋棉機是由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於1793年發明,並於1794年獲得專利。惠特尼發明的軋棉機使用了絲網和小線鉤的組合來拉棉,而刷子則會持續去除鬆散的棉絨以防止堵塞。它革命性地改變了美國的棉花產業,但隨著對棉花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也導致了美國南部奴隸制。因此,本發明被認為是美國內戰爆發的非故意的因素。[4]現代自動化的軋棉機使用多個動力清潔滾筒和鋸,比此前手動操作的前體有著更高的生產率。[5]

伊萊·惠特尼在1793年發明了自己的軋棉機。在搬到乔治亚州後尋找工作時,他開始研究這個項目。鑑於農民正在拼命尋找令棉花種植有利可圖的方法,一位名叫凱瑟琳·格林的女士為惠特尼提供了資金,用於製作第一個軋棉機。惠特尼創造了兩種軋棉機:一種可以手搖的小軋棉機和一種可以用馬或水力驅動的大軋棉機。受惠於軋棉機的發明,原棉的產量在1800年後每十年增加一倍。[6][7]

參考來源

  1. Roe, Joseph Wickham, ,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6, LCCN 16011753. Reprinted by McGraw-Hill, New York and London, 1926 (LCCN 27-24075); and by Lindsay Publications, Inc., Bradley, Illinois, (ISBN 978-0-917914-73-7).
  2. Lakwete, 1–6.
  3. Habib, Irfan. . Pearson Education India. February 3, 2018 Google Books.
  4. Kelly, Martin. "Top Five Causes of the Civil War: Leading up to Secession and the Civil Wa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bout.com. Retrieved March 14, 2011.
  5. inventors.about.com; "Background on the Cotton Gin", retrieved October 22, 2010.
  6. .
  7. . Finding Dulcinea. March 4, 2010 [November 6, 2013].

參考書目

  • Lakwete, Angela. .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801873942.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軋棉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