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 (游戏)

辐射英語:)是由黑岛工作室[1]开发、Interplay Entertainment于1997年正式发布的一款第三人称角色扮演类游戏。它是《辐射》系列游戏的第一代,也是1988年遊戲《荒野遊俠》(Wasteland)精神上的續作。

辐射
    类型角色扮演
    平台DOSWindowsMacintosh
    开发商黑岛工作室
    发行商Interplay Entertainment
    总监费格斯·厄克特[*]
    制作人蒂姆·坎[*], 布萊恩·法戈[*]
    设计师Tim Cain
    Chris Jones[*]
    音乐馬克·摩根[*]
    系列辐射系列
    引擎辐射引擎
    模式单人
    发行日1997年

    情节概要

    故事开始于2161年,发生在核战后的美国加州。主角是一位位于加州中部13号避难所的居民。在該避难所里,控制水循环和抽水机器的净水芯片(water chip)损坏,如果不能即时找到备品,所有居民都会缺水渴死。主角因抽到下签被选中担负拯救避难所的重任,唯一的线索是不远的15号避难所的地理位置。他带着很少的补给和简单的武器离开了避难所,重新回到地面。此前他甚至从没有见过地表和真正的阳光。 荒凉而危险的废土充满变异生物,最初给主角带来无尽的恐惧,也是在这种挑战中,主角的生存能力和战斗能力迅速成长。令主角出乎意料的是,废土世界并非像想象中的荒无人烟,已经有很多的幸存者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城镇,比如Shady Sands, Junktown和The Hub等等。但是,无法无天的世道使得某些人心异常险恶,有时往往无理可讲,以暴制暴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主角的任务并不一帆风顺,好不容易到达15号避难所,却发现那里已被废弃,而净水芯片由于地震坍塌被永埋地下。这个挫折消耗了宝贵的时间,以至主角不得不在废土商业中心Hub购买水源以争取时间,但这一举动无意中向外人透露了避难所位置的秘密。最终主角通过多方找寻线索,终于在位于Bakersfield的12号避难所找到了所需的芯片。12号避难所因为门关不紧的故障,所有的居民受到辐射变异变成了屍鬼,他们不怕輻射,所以并不需要洁净水源也可生存。 本以为圆满完成任务就可回归平静的生活,但避难所所长(Overseer)通过分析旅行报告,发现一个重大的危机:主角的旅程,特别是买水的行为,引起了‘超级变种人’的注意,超级变种人是由战前生化武器‘强制进化病毒’(Forced Evolution Virus, FEV)变异而来的人种,强悍而野蛮,对一切疫病和放射性免疫,寿命超长到几乎拥有不死之躯。他们的头目The Master希望利用避难所居民的纯粹基因,制造更强的变种人军队,因此必须消灭他们才能保证避难所的安全。于是主角重新披挂上阵,在洛杉矶附近的一座教堂消灭了变种人的领袖The Master,一个希特勒一般的种族主义黑暗上帝,此人梦想以病毒强迫所有人完成‘进化’,最终建立一个超级变种人一统天下的大同世界,然而他的计划注定失败,因为进化病毒的副作用会使‘超级变种人’不育。主角之后又去毁掉了制造变种人的前美军基地,此举彻底保障了避难所甚至整个北美废土人类社会的安全。 作为功劳莫大的英雄,主角凯旋回家,下场却是被所长驱逐出去。所长认为主角的冒险故事会刺激居民外逃,引发不可控的灾难。被放逐的主角深感被背叛,于是开始了流浪生活,放弃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武器装备,到北方的俄勒冈建立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就是辐射2代主角的家乡“阿罗由”(Arroyo)。[2]

    游戏还提供了一种旁支结局,即主角可选择向Master投诚,接受变异改造成为超级变种人,并作为开路先锋,领导变种人部队进攻13号避难所,亲自杀死所长并俘虏全部住民作为变异材料。这个结局原本还配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旁白解说(该旁白的录音仍残留在源文件里,提到玩家在Master部队中立功受奖,快活得意,这与正统结局中英雄惨被放逐的下场形成了讽刺的对比),但由于可能引发的道德争议,即涉嫌传播“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这种消极思想,这段旁白终没能在发售版本登场,只保留了动画,演到所长被变种人击杀为止(甚至没有明确指出该变种人就是主角),留待玩家自行评判。[3]

    遊戲系統

    《辐射》設定在一個虛構的未來中。玩家在該世界中的能到訪不同地點和不同的人物互動。部份人物會提出任務,而玩家完成任務就能獲得經驗值和可能的报酬。此遊戲能讓玩家以多種方式完成任務,而這些方式能是非傳統的,亦能違背任務的原意。無論玩家以什麼方式完成任務,都能獲得獎勵。玩家在遊戲中的行動會影響遊戲的劇情,甚至其結局。玩家在遊戲中亦會遇到敵對角色,而這時玩家就需要戰鬥。

    《辐射》中的戰鬥是回合制的。在每回合中,參戰角色可以使出多種動作,直到所有的行动点(AP)全部用完。不同的動作消耗不同數值的能力點,而能力點最高值則能以不同形式增加。「近戰」武器通常能以數種方式攻擊,如匕首能以“揮動”和“刺”的方式攻擊,前者倾向于伤害,后者偏重穿甲。徒手攻擊亦包括許多類型的攻擊,其中包括“拳打”和“腳踢”,拳打消耗行动点(AP)较少但攻击力也弱于脚踢。枪械则可选择单发,瞄准单发和扫射的模式,消耗的行动点各有不同。玩家最多可以裝備兩件武器。戰鬥時,玩家能通過按一個按鈕來切換武器,切换过程不消耗行动点。

    《辐射》在一开始被设计的时候,决定使用史蒂夫·杰克逊的“泛用无界角色扮演系统”规则,“泛用无界角色扮演系统”是一种基于点的角色创造系统,它给予了玩家在创造自己角色的设定和类别时以很高的自由度,从而在当代其他一些基于声望等级升级制度和细节化设定的角色创造规则的竞争中独树一帜。[4]然而,为了为多种人之间创造差别,开发者们放弃了“泛用无界角色扮演系统”,而创造了一套自己的角色系统——SPECIAL系统,它取自于这几个单词的开头字母:力量(S),感知(P),体质(E),魅力(C),智力(I),敏捷(A),幸运(L)。添加了这些属性后,角色也能够学习技能(决定动作的成功率,比如开枪和撬锁)和特技(可以让角色实现一些他们喜欢的特殊的能力)了。此系统变成了《辐射》系列专用的的SPECIAL系统。[5]

    在游戏进程中玩家可能招募总共四个非玩家角色,三人一狗。按照出场顺序分别是能裝備手槍或衝鋒槍的前商队保镖Ian,经验丰富的老探险家Tycho,失去主人的凶狗Dogmeat,和洛杉矶的女飞贼Katja。辐射1的队友系统比较简陋,队友的能力不會提升,但能通过对话方式命令队友改变阵形,更换武器或暂时离队。队友系统在续作《辐射2》中得以系统化,较原作大幅完善。[6]

    開發

    此遊戲的預算約為300萬美元。[7]在規劃遊戲的早期階段中,開發者們還有意加入時間旅行、外星人和恐龍等元素。[8]此遊戲的開發代號為「GURPS:廢土」(GURPS: Wasteland)和「13號避難所:GURPS後核冒險」(Vault 13: A GURPS Post-Nuclear Adventure)。[9]

    部份角色的配音工作都是由知名演員負責,例如遊戲的旁白是由美國知名演員朗·柏曼擔任。其他配音包括李察·狄恩·安德森大卫·沃纳托尼·夏尔赫布布拉德·加瑞特凯斯·大卫理查德·摩爾托尼·杰伊[10]

    黑岛工作室原本計劃以The Ink Spots 的"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來作為遊戲的主題曲,但最終因版權問題而沒有實行。[11]後來,他們用了The Ink Spots 1935年歌曲《Maybe》來作為遊戲的主題曲。[12]值得一提的是,"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一曲的版权后被黑岛公司谈妥并计划用于开发代号为“范布伦”的《辐射3》主题曲,随着黑岛的关门和“范布伦”的取消,这首歌曲终于在2008年“修成正果”,于Bethesda接手后发行的《辐射3》登场成为主题歌。

    在游戏发行的90年代中期,即便在思想较为开放自由的美国,电子游戏的出版仍然受到较严格的管制,因当时的主流舆论认为游戏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心智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必须考虑其内容对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开发人员后来透露,游戏内容为配合出版审查,做出了一些关于道德争议的修改和让步,其一便上文已提到的向反派投诚的结局,另一则是关于Junktown镇,最初设定为如果玩家支持正义严厉的警长上台,反而会导致人们对此地敬而远之,最终被废弃;而如果支持罪恶的黑老大Gizmo,Junktown则会因迎合了人性的堕落,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繁华赌城。这个结局最后亦被修改成较为平庸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式。同时,必须指出本游戏在一些敏感话题上还是做出了相当大胆的突破,比如嫖妓偷窃食人嗑药欺诈等等,可说这些内容在当时电子游戏界几乎是史无前例的,最终游戏获得了"M"的评级(仅限17岁以上玩家)。

    此遊戲和其續作《辐射2》及《異塵餘生戰略版:鋼鐵兄弟會》後來被合製成《辐射三部曲》(Fallout Trilogy)發售。[13]此遊戲和《辐射2》亦被合製發售。[14]

    《辐射》没有官方的简体或繁体中文版,但網路上有来自“13号避难所”网站的爱好者们制作的简体中文汉化包。

    迴響

    辐射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91.92%[15]
    Metacritic89/100[16]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AllGame[17]
    GamePro[15]
    Game RevolutionA- (Mac)[18]
    GameSpot8.7/10[19]
    PC Gamer美国90/100[20]
    PC Zone91/100 (UK)[15]
    Computer Gaming World[15]
    奖项
    媒体奖项
    GameSpot“年度角色扮演遊戲獎” (1997)[21]

    《辐射》在发售当年即获得媒体和玩家总体非常正面的评价,於1997年獲GameSpot頒發“年度角色扮演遊戲獎”。[21]它亦被提名互动艺术与科学学会互動成就獎的“年度電腦角色扮演遊戲獎”和“聲音和音樂的傑出成就獎”。[22]

    《辐射》常被认为在电脑游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C Gamer》分別於2001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將此遊戲列為「史上最佳電腦遊戲」第4[23]、第10[24]、第13[25]、第21[26]和第7位。[27]IGN亦分別於2007年和2009年將此遊戲列為「史上最佳電腦遊戲」第5[28]和第19位。[29]PC Zone則於2007年將此遊戲列為「史上最佳電腦遊戲」第21位。[30]IGN亦於2005年和2007年將此遊戲列為「史上最佳遊戲」第55。[31]和第33位。[32]随着这部作品的成功,《辐射》至今(2016年)已推出3部续集,成为业界最重要的角色扮演游戏品牌之一。

    《辐射》已經入選多個遊戲相關組織的“光榮榜”,其中包括《電腦遊戲世界[33]、GameSpot[34]GameSpy[35]和IGN。[36]另外,此遊戲的結局和世界亦於2000年被GameSpot列為十大最佳遊戲結局[37]和十大最佳遊戲世界[38],而開端則於2008年獲《Game Informer》列為十大最佳遊戲開端的第六位。[39]

    游戏中出场的队友一条叫“狗肉”的狗,原本只是作为配角出场且按照游戏设计几乎必死无疑(狗肉会无条件跟随玩家且不能命令其离队,“标准死法”是因盲目跟随而被军事基地的力场烤熟,狗肉的牺牲甚至被载入辐射2手册序章,即辐射1的官方结局),然而这个狗角色却出乎开发者意料的受到玩家极大欢迎,有玩家想出创意十足的方法保证狗肉活到游戏通关并公布到黑岛BBS上,这个细节在辐射2做为花絮被披露。结果是,“狗肉”成了辐射系列游戏的第二吉祥物(仅次于避难所小子),以不同面貌出现在以后各代辐射游戏里(包括Bethesda接手后的作品)。“狗肉”甚至上榜Gamespot评选的“历史十大游戏名狗”[40]

    参考与注释

    1. 当时此开发小组尚未被命名为“黑岛工作室”。
    2. http://fallout.wikia.com/wiki/Vault_Dweller's_memoirs
    3. http://fallout.wikia.com/wiki/Fallout_endings
    4. Barton, Matt. . The History of Computer Role-Playing Games. Gamasutra. 2007-02-23 [2009-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2).
    5. . IGN: 3. 2009-01-28 [2009-01-30].
    6. Rollings, Andrew; Adams, Ernest. . New Riders. 2003: 108, 357–360. ISBN 1-59273-001-9.
    7. . Rock, Paper, Shotgun. [201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6).
    8. Matt Barton. . . 第66集. 647 记录于. June 27, 2010. Armchair Arcade.
    9. GURPS: Fallout
    10. Fan Reaction Surprises Fallout Voice Actor
    11. Avellone, Chris. . Black Isle Studios. 2002-11-06 [200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2).
    12. Maybe (Fallout Theme)
    13. . IGN. [201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2).
    14. . Gamervision. 2001 [201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6).
    15. . GameRankings. [200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9).
    16. . Metacritic. [2009-11-08].
    17. Suciu, Peter. . allgame. [200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4).
    18. Cooke, Mark. . Game Revolution. 2004-06-05 [200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0).
    19. . GameSpot. 1997-11-21 [200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5).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20. Vaughn, Todd. . PC Gamer US. January 1998 [201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3-12).
    21. . GameSpot. [2010-11-15]. Greg Kasavin finds out what's in store for the sequel to GameSpot's 1997 RPG of the Year, including story details and tons of screenshots.
    22. . Academy of Interactive Arts & Sciences. 1998 [2011-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5).
    23. , PC Gamer, October 2001
    24. , PC Gamer, April 2005
    25. . PC Gamer. 2007-08-13 [201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1).
    26. . PC Gamer. 2008-08-05 [201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1).
    27. . PC Gamer. 2010-02-05 [201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1).
    28. Adams, Dan; Butts, Steve; Onyett, Charles. . IGN. 2007-03-16 [200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1).
    29. Ocampo, Jason; Butts, Steve; Haynes, Jeff. . IGN. 2009-08-06 [2010-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2).
    30. . PC Zone. 2007-05-20 [2010-11-15].
    31. . [2008-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7).
    32. IGN Top 100 Games 2007 |33 Fallout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3-01-27
    33. . 1UP.com. [201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7).
    34. . [2010-11-17].
    35. Buecheler, Christopher. . GameSpy. 2000-12-30 [2010-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5).
    36. . IGN. 2008 [2010-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7).
    37. . Web.archive.org. 2000-03-02 [201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3-02).
    38. . Web.archive.org. 2004-10-26 [201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0-26).
    39. "The Top Ten Video Game Openings," Game Informer 187 (November 2008): 38.
    40. http://www.gamespot.com/articles/fallout-4s-dogmeat-wins-award-for-best-dog/1100-6435725/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