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加人

那加人印地語Nāgā),是印度東北部山區與緬甸交界的黄色人種的統稱,實則上16個部落各有極為獨特的習俗。那加人講的語言劃歸藏緬語系,與北印度主體、講印歐語系高加索人種南印度主體、講達羅毗荼語系達羅毗荼人種迥異。大多数分布於那加蘭邦。他們有相似的文化和傳統,有十六個官方承認的部落。「那加人」自稱為「龍族」的後人;而Nāgā就是「龍」的意思。

一名那加族武士

那加族最著名的是在19世紀前的獵首傳統[1]

地理

那加族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阿魯納恰爾邦和緬甸西北山區(帕凱山野人山),他們内部有多種方言,對外多使用那加語

組織

那加族具有傳統部落組織和較強的武士傳統,村莊選址於山頂,每村各有分界。直到19世紀後期他們仍與平原居民爭戰,在英國人來到後才減少獵首。

家庭是那加社會的基本單位。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同一氏族的婚姻被视為亂倫,實施長子繼承制。

他們有一Morung系統,青年結婚前需入住宿舍。

歷史

他們在英國人來到前只與阿豪姆王國接觸,1830年,英國派出遠征軍,並於1845年,殖民政權與那加首領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納迦違反協議,再繼續他們的戰爭和平戰術攻擊和阿薩姆邦接壤的地區。英國同時也繼續發兵和建立軍事哨所,1878年才真正成為英屬印度一部分。

基督教在1872年來到即在已成為那加文化一部分。

參考資料

  1. Michael Fredholm. . Praeger. 1993: 182. ISBN 97802759437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