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大桥

金門大橋英語:),是美國三藩市地標。它跨越聯接舊金山灣太平洋金門海峽,南端連接舊金山的北端,北端接通加州馬林縣。金門大橋的橋墩跨距長1280.2米,建成时曾是世界上跨距最大的悬索桥(直到1964年被韋拉札諾海峽大橋超越),以及世界上最高的橋(直到1993年被梅斯卡拉橋超越),寬度27.5米,雙向共6條行車線,橋身呈國際橘,金門大橋擁有世界第四高的橋塔,高達227.4米,全橋總長度是2737.4米。

金門大橋
Golden Gate Bridge
37°49′11″N 122°28′43″W
承載公路(US 101SR 1,6線道)
人行道、與自行車道
跨越金門海峽
地點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旧金山馬林縣之間
维护金門大橋管理局
特性
类型懸吊橋鋼桁架拱橋
全长2,737(8,980英尺)
寬度27(90英尺)
高度227(745英尺)
最大跨度1,280(4,200英尺)[1]
桥上淨空在收費站為4.3(14英尺)
桥下净空67(220英尺)至平均高水位
历史
开通日1937年5月27日
统计
通行费向南往舊金山方向單向收費8美元, 使用電子收費FasTrak為7美元,尖峰時間高乘載並使用電子收費FasTrak為5美元
地圖

歷史

金門大橋的最初的構想來源於橋樑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斯特勞斯在此前設計了400多座內陸的小型橋樑。他花了10多年時間遊說北加州的居民。這座橋的其他主要設計者包括決定其藝術造型和顏色的艾爾文·莫羅、合作進行複雜的數學推算的工程師查爾斯·埃里斯、橋樑設計師里昂·莫伊塞弗

大橋於1933年1月5日開始施工,1937年4月完工,同年5月27日對外開放予行人。斯特勞斯在南橋墩澆築混凝土之前放入了一塊取自他的母校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的磚頭。翌日,隨著羅斯福總統在華盛頓按下一個電鈕,該大橋正式對外開放予汽車使用。

三藩市地區的選民們以自己的住宅農場公司為抵押,發行了最初的3500萬美元工程債券。1977年,最後一筆債券被付清,其中3500萬美元的本金和3900萬美元的利息全來自過橋費的收入。

該橋施工時的一項獨特的設計是橋下有一個安全網。施工中有11人摔死,而19人則因安全網而獲救。這19人成為了一個「去地獄的半路俱樂部」(Halfway to Hell Club)的榮譽會員。

1957年之前金門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兩個橋墩在1964年之前擁有世界上懸索橋中最長的跨度。這兩個橋墩直到不久之前還是世界上最高的懸索橋橋墩。

建築美學

金門大橋橋身的顏色國際橘,因建築師艾爾文·莫羅認為此色既和周邊環境協調,又可使大橋在金門海峽常見的大中顯得更醒目。由於這座大橋新穎的結構和超凡脫俗的外觀,它被國際橋樑工程界廣泛認為是美的典範,更被美國建築工程師協會評為現代的世界奇跡之一。它也是世界上最上鏡的大橋之一。

金門大橋維護工作中,給橋身不斷塗刷油漆是其中一項內容。2011年5月開始首次進行整體重漆,仍然使用國際橘。預計將耗費四年完工。這是金門大橋開通近75年來首次重漆[2]

金門大橋的維護工作還包括不斷的加固工作,在1989年底發生洛马普里塔地震後,當局聘請專家對金門大橋的脆弱性進行了詳細評估,並制定了加固計劃,分三期工程實施,第二期加固工程已於2006年中完成。

金门大桥结构示意图

自殺

日出时的金门大桥

金門大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自殺場所之一[3][4],當金門大橋上自殺的人數在1993年達到1000人之後便不再有正式統計。估計在2008年已達1300多人。在2005年之前的5年,平均每兩個星期就有一個人從大橋上跳下投海。從67米高的橋面上跳下4秒後,自殺者會以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衝落海面。截至2013年為止,共有33人自殺未死。[5]2005年3月11日,金門大橋管理會決定投資200萬美元,研究安裝護欄的可行性。但因为经济衰退,该计划的实施被延迟。

流行文化

金門大橋在以下電影中遭受破壞:

參考文獻

  1. Denton, Harry et al. (2004) "Lonely Planet San Francisco" Lonely Planet, United States. 352 pp. ISBN 1-74104-154-6
  2. . 世界日報. 2011-08-27 [201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3. Bone, James. (ECE). New York. 2008-10-13 [2008-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1).
  4. . retard zone. 2008-08-27 [2008-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5. . CBS. 2013-05-29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英文)

外部链接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