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舞雷達

俄國(前 蘇聯) 製Zaslon(俄文原意:盾牌)雷達是由法佐特龍設計局(現NIIP集團)為了搭配新型的國土攔截戰鬥機MiG-31從1975年開始研發的全天候多功能的機載雷達。北約將其雷達家族:包含"SBI-16", "RP-31", "N007" 與 "S-800"等名稱,都稱為「閃舞」。以下文章皆統稱其為「閃舞」雷達。

BRLS-8B "Zaslon" Barrier 雷達
北約代號: 閃舞(Flash Dance)
米格-31展示其Zaslon雷達天線
类型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PESA)
原产地 蘇聯
 俄羅斯
生产历史
研发日期1975年
生产商法佐特龍設計局(現NIIP集團)

概要

閃舞雷達是一種被動相位陣列天線的數位式脈衝都卜勒雷達。閃舞雷達天線面混合了兩種數位控制的雷達頻率,分別是擁有1700個氧化鐵移相器的X頻雷達與64個氧化鐵移相器的L頻天線(發射敵我識別訊號),這兩種頻率天線被合併在同一面天線面內,但各使用了不同的數位電腦加以控制。雷達的天線直徑為1.1公尺,可以搜索左右+/-70度角、俯仰搜索+70/-60度角的空域,以戰鬥機搭載的尺寸而言,可謂十分重量級,因此也賦予其非常強大的搜索能力。X頻雷達可將雷達發射的筆狀波束控制在1.2微秒的精度內。

根據任務不同,執勤時可選擇「自動截獲」或「手動截獲」兩種工作模式。出現當時,閃舞雷達是最先進也最大的戰機相位陣列雷達。因為不需要左右轉動天線,就可藉由其電子移相掃描的技術一瞬間完成一次前方空域上下左右的掃描。而傳統的戰機天線因為還要藉由伺服機械轉動才能掃描想要的空域象限,因此閃舞雷達無論掃描更新率,掃描轉追蹤的能力都要遠勝傳統的機載雷達。是非常重大的戰機雷達革新。

閃舞雷達可以在200公里範圍鎖定捕捉雷達截面積16平方公尺的目標,搭配前蘇聯第一套全數位化的Argon-15戰管電腦,可以同時追蹤10個空中目標,並使用 R-33飛彈同步攻擊其中4個目標,R-33飛彈是一種半主動雷達導引的重型長程空對空飛彈,設計理念是為了對抗美國同級的AIM-54鳳凰長程空對空飛彈所研製。而戰鬥機能使用同步分時照明技術,控制四枚半主動雷達空對空飛彈同時打擊四個不同空中目標,可謂顛覆以往的重大空戰能力革命,也使閃舞雷達成為近代先進戰機雷達的發展指標。

延伸閱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