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波特·班杜拉
生平
班杜拉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951年获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次年又获得该校博士学位。
1953年,班杜拉加入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 班杜拉的第一本书《青少年的攻击》(1959年),和后来的《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一书(1973年)。
1963年,班杜拉发表了他的第二本书《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77年,班杜拉发表了the ambitious 《社会学习理论》一书。
1986年,班杜拉发表了《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一书,提出社會學習論。
在班杜拉1997年发表的著作《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中,他 set forth the tenets of his theory of self-efficac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fields as diverse as life-course development、教育、健康、精神病理学、运动、business和国际事务。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选举班杜拉担任主席。
个人生活
班杜拉和他的妻子 Ginny Varns 有2个女儿:Carol and Mary。
学术研究
班杜拉在史丹佛大學開始研究心理治療的交互作用,以及導致孩童的攻擊行為的家庭型態,和其研究生沃爾特·米歇爾共同研究攻擊行為的家庭成因,引起學界對性格發展中仿效歷程的重視,也就是性格發展可以透過觀察別人行為而習得。
班杜拉也致力於探討「自我歷程」,研究個人目標、自我評價、自我表現能力信念的思考歷程,將人看成是自己的「代理人」,也就是我們能夠影響自身的發展,且不單只分析個體,他同時也強調社會的影響,例如社經狀況如何影響人對於自己能夠改變事物的信念。
班杜拉從事多面向研究的目的是為建立更完善的人類行為論,增進對於人類各層面的了解,他在1986年出版的《思考與行為的社會基礎》(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為其不朽之作,此書整理龐大的心理學知識,並統整了性格歷程及性格結構,樹立班杜拉在性格理論中的卓越地位。
社會認知論
最早在1950年代被稱作「社会学习理论」,社會認知論源自「行為/學習論」,開始將注意力從實驗室的動物轉向人類行為,社會學習論認為人類的學習是個人與其特殊的社會環境持續交互作用的歷程。人類的行為大都經由學習而來,個體自出生就無時無刻、不知不覺中學習他人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行動、思想、感覺以及對事物的看法,終於變成一個為家庭及社會所接受的社會人。而這一連串的學習活動,所涉及的刺激反應,都是社會性的,所以被稱為社會學習,而這種學習又是個體習得社會行為的主要途徑。
之後研究者逐漸改採「社會認知」這個名稱,主要是強調兩個重要特徵:人類思考歷程應該在性格分析中扮演核心角色,其次,思考歷程必須在社會脈絡中發生,也就是人透過人際互動了解自己與週遭環境的關係,名稱上的改變具有上述兩點意義。
社會認知強調的性格結構主要涉及認知歷程,以下四個概念尤其重要
能力與技巧
- 每個人技巧不同而導致差異v.s傳統-情緒或動機衝動造成個體差異
- 缺乏外向社會技巧而顯得內向
- 表現嚴謹是因為習得各種認知技巧而能遵守社會規範
※社會認知論者很重視解決問題及因應生活難題的認知能力和技巧
- 步驟式-不必知道如何說明動作,個人便能執行的認知及行為能力。
(我們不必知道某知識內涵,也能執行。如:很擅長安慰朋友)
- 敘事式-能以文字敘述的知識。
- 社會認知論著重能力有兩層意義
- 脈絡特殊性-(脈絡到脈絡間): 具備某脈絡的能力,不代表適用另一個
- 心理改變-可以透過社會互動及觀察周遭習得能力
期望與信念
- 信念:了解世界面面及未來事物的可能面貌
- 預期:當想法指向未來時,稱為預期。
- 自我效能:選擇、努力、情緒、因應
行為的標準
- 標準:用以判斷人事物優劣、價值的依據
- 自我評價反應․未達標準-感到失望 ․達到標準-感到驕傲
- 個人標準:個體自身有關的評估標準,是動機表現基礎
個人目標
- 挑戰性高低
- 目標遠近(短、中、長期)
- 對於特定活動有不同的主觀感受而有不同目標
- 目標及預期兩者往往會交互影響
社會認知論重要學者
性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
研究不同面向的性格運作
(理論互補)
社會認知論的性格理論:歷程
- 用以分析行為的成因。
- 行為、性格與環境三者互為因果
(雙向道)
社會認知論對成長、發展觀點
- 獲取新知識及技巧的功能(觀察學習)
- 控制及調節個人行為及情緒
觀察學習
- 楷模(model): 被觀察者
- 仿效歷程(modeling):觀察學習的過程
模仿:複製單純反應模式
仿效:藉由觀察他人習得普遍行為原則
習得vs.表現
- 習得(acquisition):即便沒有增強物,我們依舊可以獲得獲習得一組全新、複雜行為
- 表現(performance):是否表現該行為是賞罰而定
替代制約 經由觀察他人而習得情緒反應,作用不只是用於人類,也是用於其他動物。 自我調節與動機
- 人類的動機從何而來?
- 社會認知論認為,個人期望、個人目標與自己對話是人類動機的主要核心。
- 自我調節: 在性格歷程中,有些部分涉及影響行為運作的自我隱導動機
- 自我效能、目標與自我評估: 目標即表現回饋對動機的影響效果
自我控制及延宕滿足
- 延宕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放棄眼前具吸引力的事物,獲取未來更美好事物的行為。此能力源自社會情境。
- 仿效歷程觀察學習會影響個人發展出隊成功表現的標準即酬賞,其中的酬賞是延宕滿足的基礎。
Mischel的延宕滿足典範
- 個人控制衝動的認知運作力成為何?
- 延宕滿足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自我控制的能力
社會認知論的應用
治療改變
- 治療應該著眼於改變自我效能感。
→仿效、引導式精熟
促成正向的行為改變,並能夠加以類化與維持,是班杜拉和其他社會認知論學家的核心目標。社會認知論認為治療應致力於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判斷越高,目標達成的機會也就越大。治療行為主要透過仿效及引導式精熟兩種方式;前者是藉由曾經歷過正向結果的楷模示範應有的行為,過程中須將複雜之行為分割成幾個較簡單的技巧分段操作,以確保個案於治療過程中能獲得較佳的進步幅度。而在引導式精熟的操作過程裡,個案不僅觀察楷模的示範,他們也會在他人的協助下親自操作。社會認知論認為個人若具備成功表現出目標行為的第一手經驗,將有助於其增進自我效能感。簡單來說,不同於傳統治療採取談話的策略,社會認知論強調個案應該在楷模示範的過程中逐步熟悉操作進而精熟,才能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以達到行為改變的目標。
治療流程
楷模示範→熟悉操作→精熟→提升自我效能感→進步
對任何一種治療來說,除了期待促成當事人正向的行為外,正向效果是否持久?能不能泛化到其他生活情境?都是事後追蹤個案時相當注重的環節。班杜拉與他的研究團隊曾針對一個案進行長期追蹤,發覺他在克服對動物的恐懼症後,當事人不僅社交膽怯度降低,在其他領域上展現出的能力也隨之增加,同時較過去勇於冒險。多數仿效與引導式精熟的相關研究亦顯示,治療後個案養成的良好行為通常都能延續下去,且自我效能的信念往往也可以泛化到其他生活領域中。
著作
-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Bandura, A.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R. Vasta (Ed.),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6. 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pp. 1-60). Greenwich, CT: JAI Press.
-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ISBN 0-7167-2626-2
- Bandura, A. (1999).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 193-209.
- Bandura, A., & Walters. Richard H. (1959). Adolescent aggression;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child-training practices and family interrelationships. New York: Ronald Press.
- Bandura, A., & Walters, R. H. (1963). 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 Evans, R. I. (1989). Albert Bandura: The man and his ideas: A dialogue. New York: Praeger.
- Haggbloom, S. J., Warnick, R., et al (2002). The 100 most eminent psycholog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6(2), 139-152.
- 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Eds.)(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entury of contributions. Mahwah, NJ, US: Erlbaum.
外部链接
- Albert Bandura: A Biographical Sketch
- Albert Bandura Web Site
- Self-Efficacy Web Site: A Community of Scholars
- Easy to remember URL for Emory hosted pages: www.albertbandura.org
- Albert Bandura on Adolescence
- http://www.loxa.edu.tw/classweb/webView/index2.php?m_Id=103563&m_Type=1&teacher=ccmwgxp&stepId=11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