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薩姆分離主義運動

阿薩姆分離主義運動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分離主義運動,始於1970年代[4]阿薩姆人認為中央政府長期對其進行經濟剝削,為內部殖民主義,而與之展開對抗[5][6]

阿薩姆分離主義運動
印度東北部衝突的一部分

阿薩姆邦地圖
地点
状态 進行中
参战方
 印度

邊界衝突:
 
 不丹
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
卡尔比隆里民族解放阵线
波多民族民主阵线
穆斯林聯合阿薩姆解放之虎
阿迪瓦西眼鏡蛇力量
宝石集团(2013年以前)
人民民主聯合(2014年以前)
指挥官与领导者
比克拉姆·辛格(2012年5月31日起)
維傑·庫馬爾·辛格(2010年3月31日-2012年5月31日)
帕萊什·巴魯阿
拉克霍瓦
普拉迪普·戈戈
阿普·凱蒂亞
拉朱·巴魯阿
哈札里卡
阿絲塔·巴·普坎
Ramu Mech
萨沙达·喬杜里
Bhimkanta Buragohain
Mithinga Daimary
Pranati Deka
Drishti Rajkhowa
Sabin Boro
Men Sing Takbi
Pradip Terang
兵力
3,000–6,000(1996) (1996)[1]
3,500 (2005)[2]
225 (2008)
伤亡与损失
超過30000人死亡[3]

參與阿薩姆分離運動的組織包括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波多民族民主阵线卡尔比隆里民族解放阵线等,其中以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規模最大,該組織於1979年4月[7]創立於有阿薩姆古國阿洪姆王国遺跡的讓加爾[8],以武裝鬥爭的方式追求阿薩姆的獨立[9],印度政府於1990年將其歸為恐怖主義組織[10]美国国务院則將其視為「其他需要關注」的組織[11]

在阿薩姆邦,分離主義運動並未得到多數人支持,多數當地人對其持同情態度,但未必認同其分離主義的主張[12]。但許多人同意阿薩姆受到中央政府的忽視與剝削,阿薩姆語的媒體、文學中都常有此類阿薩姆民族主義的論調[13],也有報導將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視為救星[14]。截至2010年,分離運動已造成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約12000人,以及其他組織約18000人死亡[15][16][3]

參見

參考資料

  1. .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5).
  2. .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5).
  3. . Sentinelassam.com. [201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July 2011).
  4. . [28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5. Kashyap, Aruni. . The Guardian (London). 19 May 2010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8).
  6. . The New York Times. 15 August 2004: 15 (section 1) [201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7. . [28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7).
  8. . Assam.org. [201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5).
  9. . [27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November 2010).
  10. . Nia.gov.in. [12 Octo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January 2014).
  11. 存檔,存档日期9 January 2008.
  12. Nath, Sunil. . www.satp.org. Institute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2001 [24 Jan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7). the strength of ULFA lies more in the sympathy factor it gets among its home-population (despite lack of empathy for its declared goal) than in cadres and weapons"
  13. . openDemocracy. 2010-07-29 [201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4).
  14. . Guardian. 2010-01-19 [201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4).
  15. . sentinelassam.com. [12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July 2011).
  16. Pike, John. . [28 Nov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