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东

出生于上海,1980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不久开始写诗,大学二年级时跟同班同学、诗人王寅和陆忆敏等创办油印诗刊《作品》,凡20期。1984年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市第十一中学做高中语文教师,同年《海上》和《大陆》诗刊创刊,成为这两个油印杂志的重要作者。1986年到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史料室工作,参与上海总商会史料的整理及《上海地方志•工商社团志》的编撰等;成名作《点灯》《雨中的马》等刊发于贝岭编选的《中国现代诗38首》,油印诗集《眼眶里的沙瞳仁》在杭州出版,其中诗作被《中国》杂志转载,引起瞩目。1987年参加诗刊社第七届青春诗会,与西川、欧阳江河、王家新等议及当代诗人的知识分子身份,并筹划创办杂志,1988年,与西川等共同编辑的《倾向》诗刊创刊,自1990年《倾向》第二期“海子、骆一禾纪念专辑”开始,成为该刊实际主编。1992年,《倾向》被迫停刊,创办和主编《南方诗志》诗刊,1994年《南方诗志》被迫停刊,任在美国复刊的《倾向》杂志诗歌编辑。1996年任“刘丽安诗歌奖”评委,2000年任“安高(Anne Kao)诗歌奖”评委,2005年参与创办每年一届的“三月三”诗会。主要出版著作有诗集《海神的一夜》(1997,北京) 、《明净的部分》(1997,长沙)、《即景与杂说》(2000,北京)、《解禁书》(2008,北京)、《夏之书•解禁书》(2011,重庆)、《导游图》(2013,台北)等、随笔集《词的变奏》(1997,上海)、《短篇•流水》(2000,北京)、《黑镜子》(2013,北京)和《只言片语来自写作》(2014,北京)等。编选诗集《将进酒——三月三诗会2005-2009作品选》(2010,上海)、《望江南——三月三诗会2005-2011作品选》(2012,上海)等,并与张耳合编中英文双语当代中国诗选《Another Kind of Natio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别处的集合:24人双语诗选》(2007,纽约)、与张枣合编《最高虚构笔记——史蒂文斯诗文集》(2008,上海)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陈东东1961年),上海人中国现代诗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位代表性诗人。

陈东东一方面被认为是最为亲近传统的当代诗人,他从普遍人性为出发点的诗歌认知隐含着顽强的传统基因,他对汉语的探幽建构、对诗艺的深究发明、对形式的倾心把握,首先出于对传统的守成和接续意识,他以音乐性思维诗歌、贯穿言词、提升境界的方式,也跟传统的写作自觉并无二致;然而另一方面,陈东东却深刻地改变了传统诗歌语言运用的道德承诺,通过解禁意念、感觉、经验和想象,实践着对现实语言权力结构的破除,让“历史感”、“时代感”、“真实性”等习以为常的阐述原则失去了效应。尽管,他诗歌里的词语、意象和景观总是具有某种文化的暗喻性质,但陈东东却又把其中的人文内涵给真空化了,那些事物作为能指构成自在自足的语象群,既顽强地抵御意义的侵袭,但又并不排斥意义,而是被他以一种绝对的艺术才能,将意义束缚在本文的表层,呈现引人入胜的诗歌意蕴。陈东东的早期诗作讲究纯净的音乐性和意象性,后来诗风渐趋奇崛、冷艳,融合了古典诗学的敷陈和现代主义的寓言,围绕都市主义展开其分析性,颇具世界文学的视野和抱负。正如论者所说,陈东东的写作不仅直接包容着诗歌,而且由于他对具体本文操作所持的严肃态度,写作在其内部具有了一种自我缩减的功能,写作最终被压缩成阅读意义上的诗歌,它创造着汉语现代诗歌的阅读,也创造着(从一个方面)汉语现代诗歌的本质。

主要作品

  • 《海神的一夜》(1997)
  • 《明净的部分》(1997)
  • 《短篇.流水》(2000)
  • 《夏之书.解禁书》(2011)
  • 《导游图》(2013)
  • 《黑镜子》(2013)
  • 《只言片语来自写作》(2014)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