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李柏曼

陶德·達倫·李柏曼英語:1973年2月20日[1]是一名美國男影視製片人,於2002年時與大衛·霍伯曼一同創辦了曼德維爾影視公司[2]。此外,他也曾擔任過《神鬼叛諜》(2008年)、《愛情限時簽》(2009年)、《燃燒鬥魂》(2010年)、《布偶歷險記》(2011年)、《殭屍哪有這麼帥》(2013年)及《美女與野獸》(2017年)等多部電影的製片人。

陶德·李柏曼
出生陶德·達倫·李柏曼
(1973-02-20) 1973年2月20日
 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
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
职业影視製片人
活跃时期1996年至今
配偶海瑟·茲根(2003年結婚)
儿女2

早期生活

陶德·達倫·李柏曼()於1973年2月20日[1]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並在林德赫斯特佩珀派克長大。他畢業於霍肯學校[3]。他有著猶太人的血統[4]。李柏曼在俄亥俄州當地的劇團演出,並於1995年搬到洛杉磯。他最早從演藝界出道,接著轉擔任編劇、導演及製片人[3]。他於1995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此外,他還曾加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面具和假髮俱樂部[5][6]

事業

李柏曼是製片公司海德公園娛樂()的副總裁,負責管理該公司的國際金融情形。海德公園娛樂專門製作或擔任電影的發行商,出品的電影包含《奪命連線》(2001年)、《終極土匪》(2001年)及《讓愛自由》(2002年)[7]。1999年,大衛·霍伯曼聘請萊柏曼來為曼德維爾影業工作[8]。兩人於2002年重新創辦了一家公司——曼德維爾影視公司,並一同擔任所有者和公司的合作夥伴[2]。2001年,《好萊塢報導》將他列入「35歲以下的35大傑出人物」的名單中[9]

此外,萊柏曼還曾與霍伯曼一起擔任《神鬼叛諜》(2008年)[10]、《愛情限時簽》(2009年)[11]、《獵殺代理人》(2009年)[12]、《燃燒鬥魂》(2010年)[13]、《布偶歷險記》(2011年)[14]、《殭屍哪有這麼帥》(2013年)[15]、《醉後大學生》(2013年)[16]、《布偶歷險記:全面追緝》(2014年)[17]、《海倫娜之路》(2016年)[18]、《美女與野獸》(2017年)[19]、《奇蹟男孩》(2017年)[20]、《你是我的勇氣》(2017年)[21]及《滅絕》(2018年)[22]等片的製片人。

私人生活

李柏曼的妻子為前電影製片人海瑟·茲根(),兩人育有兩個兒子[23]。他為一個無黨派的反貪污組織Represent.Us服務[24]

榮譽

年份 獎項 類別 獲提名電影 結果 來源
2008年 第9屆黑膠卷獎 最佳影片 神鬼叛諜(與唐·奇鐸、傑佛瑞·西佛及大衛·霍伯曼共享) 提名 [25]
2010年 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 燃燒鬥魂(與大衛·霍伯曼及馬克·華伯格共享) 提名 [26]
2011年 2010年美國電影學會獎 年度最佳電影 《燃燒鬥魂》(與大衛·霍伯曼及馬克·華伯格共享) 獲獎 [27]
第22屆美國製片人協會獎 最佳電影 提名 [28]
2014年 2014年英國電影學院兒童獎 最佳劇情長片 布偶歷險記:全面追緝(與詹姆斯·波賓、大衛·霍伯曼及尼可拉斯·史托勒共享) 提名 [29]

參考資料

  1. . FamilySearch. [2017-07-02].
  2. . UCLA. [200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1).
  3. O'Connor, Clint. . The Plain Dealer. 2011-02-26 [2017-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Futterman, Ellen. . St. Louis Jewish Light. 2011-02-23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8).
  5. Rosenbaum, Emily. . The Pennsylvania Gazette. 2010-04-29 [2017-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8).
  6. . www.maskandwig.com.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8).
  7. Collins, Ashley Wren. . The Huffington Post. 2010-04-27 [2017-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8. Fernandez, Jay A.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12-06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30).
  9.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11-07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10. . IMDb.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11. . IMDb.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2).
  12. . IMDb.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13. . IMDb.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3).
  14. Kit, Borys.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8-16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2).
  15. Kit, Borys.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1-09-07 [2011-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16. . IMDb.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17. . IMDb.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4).
  18. Sneider, Jeff. . Variety. 2012-09-28 [2014-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3).
  19. McClintock, Pamela.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05-24 [2016-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4).
  20. Sneider, Jeff. . Variety. 2012-11-26 [2016-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8).
  21. . IMDb.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22. D'Alessandro, Anthony. . Deadline.com. [2017-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1).
  23. Winer, Madeleine. . Cleveland Jewish News. 201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24. . End corruption. Defend the Republic. [2016-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3).
  25. . IMDB. [2017-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7).
  26. .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5-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27. . AFI. [2017-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28. . Producersguild.org.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6).
  29. . BAFTA.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4).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