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格天体

霍格天體是著名的環星系,是非典型的星系。 它的外觀不僅令業餘天文學家感到興趣,不平凡的結構連專業天文學家也為之著迷。這個星系是在1950年由天文學家亞瑟·艾倫·霍格發現的,他認為這個擁有80億恆星的天體若不是行星狀星雲,就是一個特殊星系 [3]

霍格天體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霍格的天體。
NASA/ESA授權
觀測資料 (J2000 曆元
星座巨蛇座
赤經15h 17m 14.4s[1]
赤緯+21° 35 08[1]
紅移12,740 ± 50 公里/秒[2][1]
距離6億 ± 3千萬光年 (1.83億 ± 80萬秒差距)[2][a]
類型SA0(r)
視大小 (V)0′.28 × 0′.28[1]
視星等 (V)16.0[1]
值得注意的特徵環星系
其他名稱
PGC 54559,[1] PRC D-51[1]
參見:星系星系列表

特徵

由年輕的藍色恆星組成近乎完美的圓環,環繞著在核心的年老黃色恆星的環星系位於巨蛇座,距離大約6億光年遠。這個星系內核的直徑大約是6”(弧分),相當於17,000± 700光年;外面圓環的內徑大約28",相當於75,000± 3,000光年,外俓45",相當於121,000± 4,000光年,比我們的銀河系稍微大一點[2][a]。分隔兩種恆星集團的空隙可能有星團存在著,但可能因為太暗而看不見。這是一種罕見的星系類型,在中間的核心和圓環間空隙的一點鐘方向上,還能看見另一個更遙遠的星系。

歷史和構造

即使霍格的天體在帕羅瑪恆星巡天圖上清楚的呈現,他依然未被列入星系型態目錄星系和星系團目錄銀河系的行星狀星雲目錄[2]

在他最初發現的公告中,阿特·霍格提出了可見的環是重力透鏡造成的假說,但因為環和中間的核心有相同的紅移,並且因為更先進的望遠鏡顯示環中有多重的節點結構,而如果是重力透鏡造成的圓環,不會有這樣的結構,因此這種想法不久就被放棄了[4]

這個星系的許多細節仍然是個謎,首先,想要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所謂的經典圓環星系是由小星系碰撞更大的有著圓盤面的星系,這種碰撞導致一次很特殊的環狀密度波。但是,未能找到作為“彈頭”的第二個星系的痕跡,而且霍格的天體核心相對於圓環的速度也很低,使得這樣形成的假說不太可能成立。

諾亞(Noah Brosch)認為霍格的天體在幾十億年前可能是棒旋星系,因為棒狀結構非常不穩定而造成的[5]。 Schweizer等人(1987)[4]認為除非有其他的原因,這種假說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對象的中心是球狀的,而棒旋星系的核心是圓盤狀的。但是,它們也承認有些薄弱的證據能沒有爭議且令人滿意的解釋這種特殊狀態。令人感興趣的是,有幾個星系也具有霍格的天體所擁有的主要特徵,但是它們的核心是棒狀或細長的,並且它們也呈現一些螺旋的結構;但即使都沒有像霍格的天體那樣的對稱性,這極少數的天體也都算是霍格類型的星系。

關於霍格的天體是如何形成的,仍有待進一步的解釋。他被建議可能是一些累積的事件造成的,換句話說,造成我們今天看見的星系,碰撞或奪取一個星系的事件是由其他星系造成的。在過去的20或30億年,可能這種類似的過程也造成了極環星系。.

註解

  1. ^ 1974 O'Connell paper[2] assumes a Hubble constant of 75 this figure adjusts for 2006's 70+2.4
    3.2
    (km/s)/Mpc.

參考資料

  1. . Results for Hoag's Object. [2006-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7-11).
  2. O'Connell, Robert W.; Scargle, Jeffrey D.; Sargent, W. L. W. .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74, 191: 61–62. doi:10.1086/152940.
  3. Hoag, Arthur A. . Astronomical Journal. 1950, 55: 170. doi:10.1086/106427.
  4. Schweizer, François; Ford, W. Kent, Jr.; Jederzejewski, Robert; Giovanelli, Riccardo. . Astrophysical Journal, Part 1 (ISSN 0004-637X). September 15, 1987, 320: 454–463. doi:10.1086/165562.
  5. Brosch, Noah. bibcode=1985A&A...153..199B 请检查|url=值 (帮助).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SSN 0004-6361). December 1985, 153: 199–20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