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已然語氣

非已然語氣(、縮寫 、非現實式/非實現狀/非實然/未來式)為语气的主要集合體,表明了說話人在說話時某種情況或動作不知道已經發生。與此相反,稱之為已然語氣[1]

每一種語言都有"非現實式"的語式。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原住民語言有多達五個層次的"非現實式"(unreality)。

主要非已然語氣

假設語氣

英語範例: "(如果我愛你...)" / "(我可以愛你嗎)"

假設語氣,有時也被稱為連接語氣(conjunctive mood),在從屬子句(dependent clause)裡有幾種用法。例子包括討論到假設的或不可能的事件,表達意見或情感,或則表現禮貌的請求(確切的範圍是特定的語言)。一種假設語氣存在於英語,但它往往不是強制性的。例如:"(我認為保羅吃一個蘋果)", Paul is not in fact eating an apple.(保羅其實也不是吃一個蘋果)。對比這一句"(保羅吃一個蘋果)",其中動詞"to eat(吃)"為現在式,直陳語氣(indicative mood)。另一種方式,尤其是在英國英語中,表達了這句可能為 "(我認為保羅應該吃一個蘋果)"”,源於"Paul should eat an apple.(保羅應該吃一個蘋果)。

在英語中虛擬語氣的其他用法,例如"(如果他不能夠獻一隻羊,因而為他的罪他就要獻...)"(钦定版圣经利未記5:7),已經成為過時的用法。有一些語句比如"(我要確保他立即離開)"通常聽起來過於正式,而且往往已經被直陳語氣結構所取代,諸如"(我會確保[是]他立即離開)"。

條件語氣

英語範例: "I would love you.(我會愛你)"

參見

註釋

  1. 蕭惠帆(Hsiao Hui-Fan),"5.2 實然--非實然與時--位的概念/從語法到教學論詞彙來去的趨向和情態(The Modality of lai and qu 'come/go' in Mandarin Chinese)",碩士論文[92NTNU0612010],臺灣師範大學,2003,ch5:p.7-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