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颺

馮學颺1744年-?年),字翊贊,號桂平,四川省鄰水縣人。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三甲第137名進士(1766年),曾任山東省德平縣奉天府寧海縣知縣、潼川府學教授。

馮學颺

大清奉天府寧海縣知縣
籍貫 四川順慶府鄰水縣
字號 字翊贊,號桂平
配偶 李氏、董氏
親屬 祖父馮天玫[1];祖母陳氏應[2];父馮開疆[3];母張氏舜[4]。子馮錦春、馮堯春、馮春臺。孫馮樹封(拔貢)。馮榆馮楫馮襄馮恆趙晸熙[5]
出身
  • 乾隆三十年乙酉科舉人
  • 乾隆三十一年三甲第137名進士
經歷
著作

生平[6][7][8]

  •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舉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甲第137名進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9][10][11],上任不到一年,以母病逝,歸里服喪,服闕,補奉天府寧海縣知縣[12][13]。任職十餘年,政通人和,判事明決,知府極賞其才能,尤加器重,但其性平穩,淡於仕宦,請求告病例歸。回籍後訓課弟子及族中能文者,嘉慶五年(1800年)六月選任潼川府學教授[14][15]。在外任官二十餘年,不攜家眷,不許子侄隨往,孑然一生,年八十歲猶把卷不倦。喜制義及詩文,常操管作詩文自樂。

註釋

  1. 『制曰:考績報循良之最,用獎臣勞,推恩溯積累之遺,載揚祖澤,爾馮天玫乃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馮學颺之祖父,錫光有慶,樹德務滋,嗣清白之芳聲,澤留再世,衍弓裘之令緒,祜篤一堂,茲以覃恩,貤贈爾爲文林郎,錫之勅命,於戲,聿修念祖,膺荗典而益勵新猷,有榖貽孫,發幽光而丕彰潛德』。[道光元年]《鄰水縣志》卷二
  2. 『制曰:冊府酬庸,盡著人臣之懋績,德門輯慶,式昭大母之芳徽,爾陳氏乃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馮學颺之祖母,箴誡楊芬,珩璜表德,職勤內助,宜家久著其賢聲,澤裕後昆,錫類式承乎嘉命,茲以覃恩,貤贈爾爲孺人,錫之勅命,於戲,播徽音於彤管,壼範彌光,膺異數於紫泥,天庥承劭』。[道光元年]《鄰水縣志》卷二
  3. 『制曰:資父事君臣子篤,匪躬之誼,作忠以孝國家宏,錫類之恩,爾馮開疆乃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馮學颺之父,善積於躬,祥開厥後,教子著義方之訓,傅家裕堂構之遺,茲以覃恩贈,爾爲文林郎,錫之勅命,於戲,殊榮必逮於所親,寵光用命,夫有子承茲優渥,永表忠勤』。[道光元年]《鄰水縣志》卷二
  4. 『制曰:奉職在公,嘉教勞之有自,推恩將母,宜錫典之攸隆,爾張氏乃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馮學颺之母,壺範宜家,夙恊承筐之媺,母儀詒榖,載昭畫荻之芳,茲以覃恩贈,爾爲孺人錫之勅命,於戲,彰淑德於不瑕,式榮象服,膺寵命之有赫,永賁泉壚』。[道光元年]《鄰水縣志》卷二
  5. 「晸熙原聘馮氏,鄰水丙戌進士奉天甯海山西德平縣知縣學颺公曾孫女,道光己酉科拔貢樹封公女,丁酉科拔貢江西卽補知縣榆公、己亥科順天舉人浙江候補同知楫公、己亥科順天舉人直隸平鄉縣知縣署薊州知州襄公、附貢生恆公嫡堂姪女」,《清代硃卷集成》趙敬熙趙晸熙趙昉熙履歷
  6. 「贈奉直大夫馮桂坪先生家傳」。馮大容。道光十五年《鄰水縣誌》卷六藝文志,第三十頁
  7. 《清代四川進士征略》,李朝正編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86.4,第26頁
  8. 『馮學颺。號桂坪。乾隆丙戍進士。原任奉天寧海縣知縣。攺任四川潼川府敎授』。[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9.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4月分月官 難簡缺 馮學颺 四川順慶府鄰水縣人,年36歲,乾隆31年進士,候選知縣,今籤掣山東濟南府德平縣知縣缺』。《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第二十一卷,第123-125頁、127頁
  10. 『馮學颺。四川鄰水進士。四十四年任』。[光緒]《德平縣志》卷五
  11. 『國朝。德平知縣……馮學颺。四川鄰水人。進士。四十四年任』。[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濟南府志》,王贈芳、王鎮修,成瓘、冷烜纂
  12.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四月初二日。移會稽察房本部(吏部)議覆盛京戶部侍郎兼管奉天府府尹事務宗室宜(宗室宜興)等奏稱寧海縣知縣員缺,查有候補知縣馮學颺,年力強壯辦事勤穩,以之補用寧海縣知縣,堪以勝任等因前來。應如該府尹等𠩄請,候補知縣馮學颺准其補授寧海縣知縣等因。乾隆56年3月22日奉旨:馮學颺依議用,餘依議,欽此。』。《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登錄號:098161-001
  13. 『「盛京禮部知會金州漂人出送咨」。盛京禮部爲知照事。左司會呈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准奉天府府尹衙門咨據金州城守尉宗室惠寧知縣馮學颺等呈稱。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據巡海差役王君環等報稱於十月二十二日在本城界內城兒山地方見有朝鮮國六人漁船一隻長二丈五尺寬六尺船板損壞桅二隻木錨一口櫓四把跳板一塊草篷一合魚網一分餘無別物。不敢隱匿。理合帶案稟候該訊等情。職等訊問俱不通言語。內有一名張鳳坤稍識字跡。據錄供我們六人攬得海春原領均役廳印票漁船一隻於十月十五日在本國鐵山地方開船捕魚。是日遭風船隻碰壞。二十二日漂到上國地方。現有船票一張。所有壞船等物只求變價等供。職等卽將船板桅錨等物逐加確估共變價銀八兩一錢九分交明張鳳坤收領。除給與口米薪菜外。理合派委委官波倫泰等押送等情連人轉咨前來。本部隨傳喚通事寧保到部會同詳細訊問。據朝鮮國遭風難民張鳳坤供。小民係朝鮮國龍川府民。攬得海春原領均役廳印票漁船一隻。同龍川府民金明天金三先鐵山府民李仁中金日宅鄭白合夥於十月十五日由鐵山地方開船捕魚。於本日夜間卽遇暴風船隻被石碰壞鍋米吃物俱被海水沖去。至二十二日漂至上國境界。正在急難之間。幸遇巡海人救護。船隻已經碰壞。蒙上國官員將破壞船板桅錨草篷破網等物共變賣銀八兩九錢一分給小的們收領是寔等供。夥民金明天金三先李仁中金日宅鄭白等五人供俱與張鳳坤供同隨査驗送到印票係均役廳印票屬寔。當卽會同照例行文盛京戶部。給與遭風朝鮮國人張鳳坤等六人衣服口粮。移咨盛京兵部派委護送官兵。給與驛車竝將知照朝鮮國王咨文及張鳳坤等六人均役廳印票一張一倂交與通事寧保由驛遞交鳳凰城城守尉接派官兵同通事寧保將人文一倂送至朝鮮國境界交明外。所有本部會同辦理朝鮮國遭風難民緣由竝給過衣服口粮驛車送回該國之處。理合恭疏謹具題聞外。相應知照朝鮮國王可也云云。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同文彙考》原編續
  14. 「梓州。潼川府。中缺。繁難。……教授。馮學颺,鄰水人,進士,五年六月選」。[京都奎文閣刊本]《大清縉紳全書》嘉慶六年夏
  15. 『嘉慶六年正月任』。《新修潼川府志》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