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史

马来西亚华人史可追溯至汉代时代,當時中国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华人大量移居南洋的历史则是在清代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英属马来亚与婆罗洲的英殖民政府大量引入华工,一直到马来西亚独立建国之后,华人已成为当地的第二大族群。

早期

據《水經注》引《晉書地道記》,漢朝日南郡朱吾縣居民不滿縣吏苛政,逃至馬來半島屈都昆[1]

據中國古籍記載,於唐朝時期就已有少量唐人南下馬來半島一帶進行商業活動;《新唐書》記載,吉蘭丹在667,669年向唐朝獻方物;柔佛是商人往來湊集之地,年年都有商人乘船到廣州[2]。當時唐人主要是暫居經商,並無大量定居。

元朝時馬來半島古國龍牙門已有中國人和當地人通婚雜居。[3]

明代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

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 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明朝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種明代的風俗儀式。

清代

清朝時期,許多不願投降的反清義士也逃到南海一代 。嘉慶年間廣東嘉應縣人葉亚來,流寓新加坡。嘉慶末年,柔佛王下令驅逐華人。柔佛華人推舉葉來為首,率領眾人戰勝柔佛王;葉來更購買軍械,遣人返國,糾集嘉應縣及鄰村族人萬餘,渡海到柔佛,血戰八年,平定柔佛全境。其時檳榔嶼華人,與土人衝突,葉來率眾助戰,三年平定檳榔嶼。後葉來自量不敵英國勢力,將此二地主權交與英國,自保土地所有權[4]光緒初年在雪蘭莪和霹靂州采錫礦的華工有十幾萬人。雪蘭莪王待華工苛刻,華工奮勇戰鬥,平定雪蘭莪。其時霹靂州華人也平定霹靂[5]

近代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英法与清朝簽署《北京條約》, 清廷承認國民前往海外謀生的權利,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 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這時期 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到了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英殖民政府停止輸入中國勞工。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而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武裝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來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参见

参考文献

  1. 許雲樵南洋史》上卷 第二篇 古代史 96
  2. 許雲樵南洋史》165頁
  3. 朱傑勤著 《東南亞華僑史》 第四節 《元明時代中國人在東南亞各國的活動》 中華書局 15頁
  4.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1128頁
  5.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1128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