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奇·桑维

鲁奇·桑维英語:1982年1月20日)是社交網站Facebook第一個雇用的女電腦工程師[1][2][3]

鲁奇·桑维
原文名
出生 (1982-01-20) 1982年1月20日
 印度浦那
居住地 印度
国籍 英國
公民权 英國
母校卡內基美隆大學

鲁奇·桑维在Facebook時是核心產品經理,預見了Facebook平台及其動態彙總(News Feed)的功能,她負責公司的平台產品策略及新產品的雛形。鲁奇·桑维是Facebook早期的工程師,也是動態彙總功能的早期開發者之一。鲁奇·桑维在進入Facebook前曾是甲骨文公司實時通訊部門的軟體工程師。鲁奇·桑维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獲得電子計算機工程的學士及碩士學位。

鲁奇·桑维在2010年底離開了Facebook[4],在2011年和另外兩位創始人成立了公司Cove,這個公司在2012年賣給Dropbox,鲁奇·桑维加入了Dropbox,在2013年10月離開[5][6]

生平和職業成就

早年

鲁奇·桑维在印度浦那長大,在年輕時她有意在畢業後就參與她父親的事業[7][8]。鲁奇·桑维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獲得電子計算機工程的學士及碩士學位[1][9]

Facebook時期

鲁奇·桑维在大學畢業後原打算在紐約工作,但被狹小的辦公小间嚇到了,後來她前往矽谷甲骨文公司,而她當時正和大學同學Aditya Agarwal約會,他也在矽谷工作[6]

2005年起鲁奇·桑维和Aditya Agarwal開始在Facebook工作,鲁奇·桑维是Facebook第一個女工程師[1][9][10]

鲁奇·桑维是參與Facebook第一版動態彙總(News Feed)功能的幾位工程師之一,動態彙總功能是在2006年9月上線的,鲁奇·桑维寫了一個部落格的留言,宣佈此功能的問世[11]。原始的動態彙總是由演算法計算,定期更新一用戶的朋友們活動的簡述。在當時這個功能相當地新穎,Twitter只在幾個月前提出此一功能。

動態彙總問世後造成了不少的回應及批評,其中有一些是直接針對鲁奇·桑维個人[10][12]。後來導入新的隱私控制,決定那些個人資料可以出現在朋友的頁面上,這些批評才漸漸平息,隱私控制的代碼是在一個忙碌的48小時編程會議中完成的,包括鲁奇·桑维及Chris Cox、Adam Bosworth等工程師都有參與編程,並透過Facebook主要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道歉的部落格文章公佈[10][13]

鲁奇·桑维在2006年時成為Facebook平台的領導者[14]

Cove及Dropbox

鲁奇·桑维在2010年底離開Facebook,在2011年和Aditya Agarwal共同開始一個稱為Cove的計劃[4],2012年時檔案同步及分享的公司Dropbox宣佈併購了Cove,鲁奇·桑维和Aditya Agarwal也會加入[15]。鲁奇·桑维成為副營運長,負責產品、行銷、市場溝通及其他工作。2013年10月鲁奇·桑维離開Dropbox,轉型為Dropbox的顧問[5][6]

投資者及顧問

鲁奇·桑维是許多矽谷公司的投資者及顧問[14],包括私密性高的相片分享服務Path[16]、協同工作軟體Asana、以及她曾工作過的,資料儲存及分享軟體公司Dropbox[6][5]

個人生活

鲁奇·桑维的夫婿是Aditya Agarwal,他是鲁奇·桑维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同學,後來也一起進入Facebook、Cove和Dropbox等公司工作[6][17]

獎項

鲁奇·桑维在2011年時,因為她在Facebook的貢獻,得到TechFellow 2011年時的「最佳工程師領袖獎」[18][19]

政治

鲁奇·桑维是FWD.us的創始人之一,FWD.us是一個在矽谷成立的501(c)(4)條款組織,以推動美國移民改革、提升教育及推動技術突破為主要工作[20]。這個組織在2013年4月11日成立[21]

鲁奇·桑维個人的故事列在FWD.us的網頁中[7]

鲁奇·桑维在2013年接受印度報紙《鑄幣》訪問時,曾提到她為何加入FWD.us:「矽谷是非常理想化的世界,FWD.us有使命從理想世界出發,在真實世界作一些努力。FWD.us的使命是推動知識經濟,移民只是其中之一,其他部份是了解兩黨的政策,以幫助教育系統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的研究。移民是一個目前正熱的議題,我對參議院通過的議案感到滿意,雖然華盛頓已明顯分為兩派,我希望移民改革議案可以通過。」[6]

參考資料

  1. . huffingtonpost.com. 2011-09-13 [October 7, 2011].
  2. Lichaa, Zachary. . Business Insider. [October 7,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2).
  3. . Womany.net. [2014-07-07].
  4. . YouTube. 2012-03-20 [2014-07-07].
  5. Gannes, Liz. . AllThingsD. October 9, 2013 [June 30, 2014].
  6. D'Monte, Leslie; Khan, Zahra. . Livemint. November 29, 2013 [June 30, 2014].
  7. . FWD.us. [201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3).
  8. . Marie Claire. [2013-04-23].
  9.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13-04-23].
  10. Kirkpatrick, David (2010-06-08). The Facebook Effect (pp. 132). Simon & Schuster.
  11. Sanghvi, Ruchi. . Facebook (blog). 2006-09-05 [2013-04-23].
  12. Moore, Brandon. . Arizona Daily. 2006-09-08 [2013-04-23].
  13. Zuckerberg, Mark. . Facebook (blog). 2006-09-08 [2013-04-23].
  14. . CrunchBase. [2013-04-23].
  15. Tsotsis, Alexia. . TechCrunch. 2012-02-27 [2013-04-23].
  16. Kincaid, Jason. . TechCrunch. 2010-11-14 [2013-04-23].
  17. . Facebook. [June 30, 2014].
  18. . TechFellows. [2013-04-23].
  19. Tsotsis, Alexia. . TechCrunch. 2012-03-04 [2013-04-23].
  20. . FWD.us. [201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6).
  21. Constine, Josh. . TechCrunch. 2013-04-11 [2013-04-1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