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蛋白酶

菠萝蛋白酶英語:,也简称为鳳酶菠萝酶鳳酵素)可以意指兩種物質,其中一個是狹義指自鳳梨科植物榨取出的蛋白酶,另一個則是廣義指從榨取物中的其他成分與這些蛋白酶的結合物。

有效溫度 40-60℃ 最適溫度 50-60℃ 失活溫度 大約65℃以上
有效pH值 4.0-8.0 最適pH值 4.5-5.5
鳳梨鳳梨科的成員之一

成分

Stem bromelain
识别码
EC编号 3.4.22.32
CAS号 37189-34-7
数据库
IntEnz IntEnz浏览
BRENDA BRENDA入口
ExPASy NiceZyme浏览
KEGG KEGG入口
MetaCyc 代谢路径
PRIAM 概述
PDB RCSB PDB PDBj PDBe PDBsum
Fruit bromelain
识别码
EC编号 3.4.22.33
CAS号 9001-00-7
数据库
IntEnz IntEnz浏览
BRENDA BRENDA入口
ExPASy NiceZyme浏览
KEGG KEGG入口
MetaCyc 代谢路径
PRIAM 概述
PDB RCSB PDB PDBj PDBe PDBsum

鳳梨酶主要的兩種蛋白酶為:

其他的物質包括過氧化酶(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蛋白酶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以及鈣質等等。

歷史

首次成功分離出鳳梨酶的歷史紀錄是委內瑞拉的化學家文森特‧馬卡羅(Vicente Marcano)[1][2]在1891年時從鳳梨的果實中分離出該酶。

用途

肉的嫩化

木瓜蛋白酶相同,鳳梨酶是肉的嫩化(tenderizing)中最常被使用的物質之一。

在過去歷史上,通常都是在產肉動物還活著的時候就將肉嫩化酶注射入產肉動物的肌肉中。這樣的做法被視為是不道德的,並且引起很大的爭議,被一些不同的而可以被接受的減少切割的後現代方法所取代。

而今日,大約90%的肉嫩化劑使用都是在消費者的住家之中。鳳梨酶以粉末的形式在市場銷售,銷售方式都是搭配醃製(marinade)的生肉販賣或是灑在生肉上販賣。

醫藥用途

鳳梨酶可以被應用在許多醫藥方面的領域。它首度使用於醫藥領域是1957年,此時它成功使用於阻隔一些發炎代謝物(metabolite)的作用上,這些代謝物原本會加速並且惡化發炎反應。鳳梨酶是一種抗炎性的藥物,所以也被使用在運動傷害、外傷、關節炎,與其他種類的紅腫。它主要的用途是用在運動傷害、腸胃道問題、靜脈炎(phlebitis)、鼻竇炎手術後的復原的療助上面。200mg劑量的鳳梨酶已經證明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有效替代品[3]

鳳梨酶也被使用在關節炎[4]、慢性靜脈曲張(venous insufficiency)、輕微瘀斑痛風痔瘡經痛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與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等疾病症狀的治療上[5]

研究顯示鳳梨酶在降低血小板的過度集結並降低血液中血栓上面也是有效果的,特別是動脈的血液。

鳳梨酶可能對於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疾病有所效果[6]

量產的鳳梨酶混合物可以使用在第三級灼傷的治療上,更高層級的燒傷治療則正在審核中。

鳳梨酶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經血過多(menorrhagia,特別是在重月經期)以及可能產生過敏的反應。有一項研究也認為鳳梨酶會增加心跳率[7]

將鳳梨酶的劑量增加至460毫克則顯示對人類的心跳血壓沒有影響;然而,如果將劑量增加到1840毫克則會使心跳率呈現出比例性的增加。

生產

鳳梨酶生產於泰國台灣,與其他世界上有種植鳳梨的熱帶地區。

鳳梨酶製備於收穫果實之後的鳳梨植物的莖部。這些莖部經過去皮、壓碎,然後再擠出其汁液,這些取得的汁液中就有含有鳳梨酶的溶液。

而進一步的處理過程則包括壓出汁液的濃縮,來取得更純的鳳梨酶。這個過程都是在符合嚴格環境條件控制的工廠中進行的,來確保微生物上的高品質以及酶的純度。

鳳梨酶的產品都可以用粉末的方式取得。

其他植物蛋白酶

其他的植物蛋白酶包括來自於木瓜木瓜蛋白酶、來自於奇異果奇異果蛋白酶(actinidain)、以及來自於無花果屬無花果蛋白酶(ficin)等等。這些蛋白酶可能會在使用時於嘴裡引起刺痛、咬舌頭的感覺。塗抹少許鹽巴在生鳳梨上食用,能避免鳳梨咬舌頭的情況。[8]

參照

參考文獻

  1. (西班牙语).
  2. BU1 1.Phar. 5,77
  3. Heinrich, Michael, A. D. Kinghorn, and J. D. Phillipson. .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4: 265. ISBN 0443071322. ISBN 0443071322
  4. Brien S, Lewith G, Walker A. .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 2004, 1 (3): 251–257. PMID 15841258. doi:10.1093/ecam/neh0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2).
  5. H.R. Maurer. (PD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2001, 58 (9): 1234–1245. doi:10.1007/PL00000936.
  6. Kleef R, Delohery T, Bovbjerg D. (PDF). Pathobiology. 1996, 64 (6): 339–46. PMID 9159029. doi:10.1159/000164070.
  7. Gutfreund A, Taussig S, Morris A. . Hawaii Medical Journal. 1978, 37 (5): 143–6. PMID 659096.
  8. . [2016-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 Heinicke, R.M. and W.A. Gortner. (PDF). Economic Botany. 1957, 11 (3): 225–234. doi:10.1007/BF02860437.
  • Gregory S. Kelly, N.D. (PDF). Alternative Medicine Review. 1996, 1 (4): 243–25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8-29).

外部連結

  • (英文)MeSH(醫學主題詞)上面的Bromelains(美式英语)
  • (英文)鳳梨酶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
  • (英文)技術資料,Enzyme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