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鵰

鷹鵰學名:)又名赫氏角鷹排灣語稱,是一種猛禽,屬於角鷹屬。一般生活於山中的常绿森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尼泊尔[2]

鷹鵰
指名亞種,攝於馬來西亞蘭卡威島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角鷹屬 Nisaetus
种: 鷹鵰 N. nipalensis
二名法
Nisaetu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2]
異名
  • Spizaetus nipalensis

外觀

鷹鵰是一種偏大的猛禽,一般身長70至72公分成年的鷹鵰的上半身呈棕色,有白色的下半身、羽毛尾巴。牠們的胸部腹部後翅有很明顯的條紋。牠們的翅膀很寬,在飛行時呈V型,未成熟的鷹鵰通常擁有白色的。生態習性: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3,000公尺左右之原始闊葉林或針闊混合林內,其族群數量極稀少。覓食時,大都採伏擊型之狩獵方式,先停於視野遼闊之枝椏上,當獵物出現時,即悄然滑行接近獵物再急速俯衝突擊。

生物學

鷹鵰是一種在山脈森林中的猛禽,牠們一般會在上建小鳥窩和每次只生一顆。牠們一般會吃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做食物。[3]

亚种

保护

與人類關係

  • 族群稀少,且為養鷹者熱衷的對象,賴以生存之中、高海拔原始森林頻遭砍伐及人為開發壓力,本種的生存岌岌可危。[3][6]
  • 熊鷹在台灣原住民排灣族魯凱族文化中有重要意涵。例如在排灣族部分地區的神話故事中,族人往生後會化身為百步蛇,百步蛇年邁凋零後身上會漸漸長出羽毛,死後化為熊鷹;排灣族文化相傳熊鷹為了不讓羽毛被人類拔去,得知生命即將結束前會以急速飛行衝撞山壁方式,讓羽毛掉落予人類拾取,而非直接自其身上拔下;排灣族頭飾上的羽毛插飾為貴族以上身分的象徵,若拾獲羽毛須將其獻給貴族以上身分族人,因此規範嚴禁獵捕熊鷹,除了維護部落領域自然生態,體現族人尊重宇宙萬物生命的價值觀。[3]

外部鏈結

註釋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小編B. . 台灣猛禽研究會.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中文(台灣)‎).
  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6.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中文(繁體)‎).

參考資料

  1. Asai, Shigeki; Yamamoto, Yoshihiro & Yamagishi, Satoshi (2006): Genetic diversity and extent of gene flow in the endangered Japanese population of Hodgson’s hawk-eagle, Spizaetus nipalensis.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16(2): 113–129. doi:10.1017/S0959270906000050
  2.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年. [2006年5月12日]. Database entry includes justification for why this species is of least concern
  3. Grimmett, Richard; Inskipp, Carol, Inskipp, Tim & Byers, Clive (1999): Birds of India, Pakistan, Nepal, Bangladesh, Bhutan, Sri Lanka, and the Maldiv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ISBN 0-691-0491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