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館 (明治時代)

鹿鳴館日语: Rokumeikan */?),是明治時代日本華族接待外國國賓的宴會場所,名称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位於現今東京都千代田區内幸町

鹿鳴館

历史

本館由英國建築師喬賽亞·康德(Josiah Conder)設計,建成於1883年,當時日本正盛行歐化主義,目的就是要以歐洲為範本,因此大肆建築洋樓,把日本轉變成現代文明國家,這將有利於不平等條約重新談判。以鹿鳴館為中心的親歐美外交政策被稱為鹿鳴館外交,而明治10年左右的時期也被稱「鹿鳴館時代」。

不過到明治後半期因國內保守派反對過分歐化主義,而鹿鳴館外交也因井上馨過份屈節被逼辭職宣告失敗,不過隨著實際上的國力提升,不平等條約在1899年最終取消,歐式鹿鳴館的重要性日漸減少。鹿鳴館在1890年被出售給日本的貴族,在1894年明治東京地震嚴重破壞,1897年後成為華族會館,退出政治舞台。

1940年(昭和15年),以浪費土地不經濟為由被拆毀。1945年設立「鹿鳴館跡」紀念碑。原址現今為日比谷U-1大樓

參考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鹿鳴館 (明治時代)
  • Finn, Dallas. "Reassessing the Rokumeikan." From Challenging past and present: the metamorphosis of nineteenth-century Japanese art, edited by Ellen P. Conant.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