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肇邦

黄肇邦,1986年生于香港,2011年获得CNEX基金会资助,拍摄个人第一部纪录長片《子非鱼》,《子非鱼》获得內地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和其他奖项。[1]2014年拍摄的纪录片《延长线》代表香港参加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之后用了三年的时间,拍摄了《伴生》,直面两代人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看法。[2]

主要作品
年份 中文名 英文名 时长
2013 子非鱼 Fish Story 72分钟
2014 延长线 Connection 26分钟
2016 伴生 Snuggle 84分钟
2019 3CM 3CM 88分鐘

子非鱼

《子非鱼》记录了在油麻地鲜鱼行学校读书的余伟豪家庭和他好友的故事。故事里,这些孩子们有的是“单非”,有的是“双非”,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在香港读书。他们生活条件贫穷,有只能靠综媛维生的单亲家庭,有越南新移民… … 电影从小孩视角出发,用他们稚任的语言讲述他们眼里的贫穷和家庭问题。[3]

制作背景

《子非鱼》导演黄肇邦用了三年的时间,拍摄在鲜鱼行学校一个班级的孩子生活。影片用孩子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在拍摄中除了导演的录影机外,还给孩子们一部手提DV,为了从孩子们的第一角度拍摄日常所见。《子非鱼》拍摄半年期间,黄肇邦不断写计划书申请资金,最终该影片得到专门资助潜质华人纪录片导演的CNEX基金会的支持,获批12万港币。黄肇邦将这笔有限的资金,大部分集中在中后期制作上。而后,《子非鱼》意外获得奥斯卡得奖导演杨紫烨担任监制,国际级剪辑师Mary Stephen为剪辑顾问。[4]

参赛与获奖记录

入选台北国际华人纪录片影展[5]

入选第十届香港亚洲电影节[5]

內地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5]

延长线

影片讲述了母女三代漂泊省港的故事。祖父六十年代为了生活决定背井离乡,赴香港打拼,祖母四婆留守老家。97回归后,母亲阿娟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与生活,同样决定赴港打工。而现在,当建筑师的女儿却为婚姻和事业,可能选择北上,并对未来充满迷茫。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人与土地的感情是否日渐深厚?同一个时空,三代人为了生活为了理想,南下北上,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6]

参赛与获奖记录

代表香港参加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7]

伴生

《伴生》记录了一个公众普遍都会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面对父母日渐衰老,如何照顾和赡养父母?片中记录了三个家庭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人不舍得老父亲离开人世,却又不忍心父亲受病魔折磨,愿他早日解脱;有人因长期照顾患病父母,压力重大,开始质疑人生的意义;有人因母亲病重,重建疏远多年的关系。

制作背景

黄肇邦用了两年的时间制作了《伴生》中的三个故事,拍摄一部与家庭和老人家有关的话题一直是黄肇邦的愿望。剧中的人物,大多是他做义工的时候认识的。在两年的拍摄中,他意外经历了松哥和松哥太太梅婆婆两人离世。原本只想拍摄家庭的黄肇邦,没有想过会拍摄死亡,这一切也让黄肇邦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8]

在被问及拍摄对象是否经过刻意挑选时,黄肇邦表示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被拍摄者一定要是自己喜欢的人,建立一种关系和感应才能够讲述别人的故事。[7]

黄肇邦表示,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后,能够与父母提前开放的讨论晚年安排,有时候在选择上,子女和老人也许有不一样的想法,提前商量与沟通,可以提供更多更佳的方案,并且达成共识。“人一生都在学习,去到最后一天,可能都不知怎样面对家人。中国人不懂说话,有时伤害了挚亲都不知道。”[9]

各界人士对《伴生》评价[10]

“情感自然深挚,展现人的哀伤,无奈,反省和自勉。”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评审

“是每一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都很需要看的电影。”----杨千嬅(艺人)

“生命的真实,触动观众心灵,是珍贵的生命教育。”----陈惜姿(教育工作者)

“以直视死亡的角度,安抚每一个同样经历这段旅程的人。”----何洁泓(记者)

参赛与获奖记录[11]

香港亚洲电影节

澳门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台北电影节

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电影

黄肇邦早期个人经历

黄肇邦出身草根家庭,从小住在没有升降机的旧式屋邨,和邻居们共用厕所。这让他从小接触到很多低下阶层,每天看到听到很多看似荒诞,却又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的成长环境,训练了黄肇邦的观察力。[7]

发生在童年时期的两件事,让他印象深刻。在小学时期,黄肇邦踢球时,将球踢入了一位独居婆婆的住所,他敲门时,无人应门。几日后,因为白车开到楼下,才得知独居婆婆已经过世,却没有人立刻知道。另一件事是在黄肇邦十几岁时,面对爷爷奶奶相继因病离世,不懂世情的他,对于生和死,表示了自己的“懵懂”与“无知”。他在学生时代,黄肇邦就喜欢影像,在20岁时,想创作一部与家庭、关系、生命有关的作品,但那时还未接触过纪录片。[9]

注释

  1. . DCFever.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2. 鄺曉恩. . 香港01. [2018-03-15] (英语).
  3. . www.bastillepost.com.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4. . DCFever.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5. . www.hkfilmblog.com.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中文(繁體)‎).
  6. . www.freshwave.hk.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中文(繁體)‎).
  7. . LifeStyle Journal 優雅生活. [2018-03-15].
  8. . 立場新聞 Stand News.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英语).
  9. .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201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
  10. . [2018-03-15] (中文(新加坡)‎).
  11. . www.art-mate.net. [2018-03-15] (中文(繁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