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若嵐

黎若嵐葡萄牙語:),澳門第八代土生葡人,是一名導演及土生葡人文化研究者,作品有《澳門.鄉情》、《觸電》和《澳.土》等,現職教育電視「動感教菁」節目總編輯及主持[1][2]

黎若嵐
Elisabela Larrea
国籍 澳門
學術工作
主要領域澳門土生葡人文化

背景和學術生涯

黎若嵐從小受傳統土生葡人習俗及思想影響,她的父親西班牙人外婆中國人母親是土生葡人,黎若嵐有志於研究土生文化是因為在早年受到了愛好藏書和收集舊剪報的外祖父的影響。在她小時候由於母親說要在學校裡「學點不一樣的」,因此在入讀英文學校時選修的是中文而不是葡語,此舉有別於八十年代其他土生家庭的慣常選擇。她曾在澳門大學修讀傳播與新媒體(Communications and New Media)的碩士課程及任職助教,並且做過一項有關澳門土生葡人在網路上展現民族身份的研究,於2006年在「國家認同與兩岸未來國際研討會」中發表論文——《後殖民時期的土生葡人民族身份認知之研究》[3]。大學畢業後,黎若嵐在東方葡萄牙學會(Instituto Português do Oriente)從基礎班開始花了五年時間讀完十級的葡文課程,改進書寫技巧,現時在工餘時間攻讀跨文化研究博士課程[2],研究題目為《舞台上的聲音──土生土語話劇研究》[4]

黎若嵐透過不同的藝術載體紀錄土生葡人文化。2006年第一屆「澳門視野-當代藝術展」中展出以土生葡人情懷為主題的裝置藝術——《活動油畫》。2008年參與首屆由澳門文化中心舉辦的「澳門紀錄新勢力」,其講述澳門土生葡人的作品紀錄片《澳‧土》入選公開組,並在同年同年入選「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現名為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2012年,黎若嵐參與製作的澳門本土劇情短片《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進駐商業戲院,公開售票放映,反應不俗[5][6],有評論認為,《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的拍攝計劃繼續對未來澳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着積極作用[7]

2015年12月13日,黎若嵐以講者的身份出席名為《大家的土生文化:字裡行間的澳門個性》的講座,介紹不同時期一些學者對土生(Macaense)的定義、族裔形成的過程、土生土語的興衰、土生土語話劇發展,以及從各種新舊文字載體挑選了一些土生葡人創作的詩詞、短文、長篇小說、劇本及歌曲等作分享,與出席人士一同探究土生文化的精萃及澳門情懷,有澳門日報專欄作者表示:「聽完講座我發現自己過去對土生葡人有很多的無知與誤解,感謝Bela(黎若嵐)做了一次這麼好的溝通交流示範。」[8]

影視作品

  • 《澳門.鄉情》(2009年)
  • 《澳.土》(Sons of the Land)(2009年)
  • 《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觸電》(2012年)

文化活動

  • 《夕陽下的土──共讀澳門土生文化和生活》(2014年)[9]
  • 《大家的土生文化:字裡行間的澳門個性》(2015年)
  • 《〈我們:這時代〉新書發佈會╳受訪者座談》(2016年)

參見

參考來源

  1. 澳門是家 愛更深沉——澳門土生葡人的15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國際在線,2014-12-12
  2. 搶救口述歷史 黎若嵐:要為下一代土生留下紀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論盡傳媒,2016-02-02
  3. (PDF). [2016-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20).
  4. . [201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5. 「2015好書大晒」閱讀推廣活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澳門中央圖書館
  6. 惜“城味”不足 -談「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論盡傳媒,2012-01-13
  7. 堂口故事二:愛情在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獨立電影節
  8. (四方聽音)我城澳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澳門日報,2016年1月10日
  9. 《讀字的日常-2014年秋冬有書的聚聚》讀書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澳門文化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