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3號魚雷艇事件

3213號魚雷艇事件韓國亦稱中國海軍魚雷艇亡命事件(韓語:),是1985年3月21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3213號魚雷艇上發生的變節事件。兩名艇員想要劫持該艇前往韓國,造成6名艇員死亡,2人受傷,最終兩人遭韓國遣返中國,被判死刑[1]

背景

事件主谋為時年20岁的河北农村人杜新立,原名杜新理,高中毕业后加入解放軍。共谋為時年19岁的江苏人王中荣。两人1984年从3215艇调至3213艇,1985年1月中旬起即开始策划劫艇。[2]3213號魚雷艇屬於6625型魚雷艇,最高時速55,航程500英里[3]

事件經過

1985年3月21日下午,3213號魚雷艇作為解放軍北海艦隊快艇1支隊61大隊(實為71大隊4中隊)指揮艇,與另5艘快艇一同從青島軍港開赴黃海演習,杜新立及王中榮分別於3213號艇上擔任電訊兵和電航兵。五艘魚雷快艇於演習結束相繼返航,3213號魚雷艇殿后,杜氏從艇上的槍櫃中取出衝鋒槍與一把手槍,上鎖槍櫃後將手槍交給王氏,持衝鋒槍奔上甲板,朝操作室開火,射殺代理艇長張曉生後,又陸續射殺操作室中的另五名幹部,副艇長張維功、輪機長曲振波受傷。其他9名船員聽到槍聲紛紛走避,但集體由杜新立押至船艙。[2]控制3213號魚雷快艇的杜、王兩人,操艇前往韓國西海岸,輪流駕駛與監視被押的艇員。[2]

該艇航行了九個小時後,油料已盡(韓國文化公報部部長說是引擎故障[4]),即隨波漂流到韓國水域中的小黑山島,在海中漂流的過程中,兩人發射了一枚照明彈,到了22日漢城時間上午11時左右被韓國漁威六號漁船發現,以船上無線電跟群山海岸警備隊報案,該隊馬上出動了巡邏艇前往處理。由於魚雷快艇已無動力,警備隊巡邏艇即將該艇拖往靠近韓國扶安郡外海的下旺登島西南海岸停泊。[2]下旺登島位於漢城西南120英里。[5]

22日上午3艘中國軍艦為搜尋魚雷艇驶入韓國領海,韓國發現後,派出海空軍並以武力示警,中國軍艦隨後退到韓國領海線之外。雙方態度均十分克制,未釀成外交事件[2]。由於中韓兩國當時並無外交關係,韓國要求美國駐韓大使館傳話給中國[6]。中韩随即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韓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等渠道展开谈判[2]

韩国就鱼雷艇事件组成联合调查小组,从当两名伤者送入群山医院,通过当地华侨翻译进行询问。[2]韓國在奪艇事件中,始終使艇員與外界隔離。[7]调查小组主要是听取未受伤者中职务最高的高志明的陈述,对关键人员杜新立和王中荣两人,只是问问姓名、职务而已。[2]

艇上有人尋求政治庇護。[6][5]日本共同通信社報導,變節的兩人希望駕艇向台灣投誠,但是韓國政府否認,表示只是鬥毆事件,沒有政治動機。[8]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朱撫松約見韓國駐華大使金鍾坤,表示中華民國政府歡迎中共魚雷快艇投奔自由。[7]

25日,朱撫松再度約見韓國駐華大使,重申中華民國政府對此投奔自由事件之極度關切。中華民國駐韓大使薛毓麒表示,韓國應讓兩名奪艇人員杜新立、王中榮公開露面,自由表達意願,使外界確信韓國政府的說法。[7]

26日,薛毓麒大使與韓國外務部長官李源京會面,要求韓國安排薛大使與艇員見面以瞭解真相。[7]中方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授權的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的名義用英文和中文備忘錄對於侵犯「水域」一事「道歉」,並對韓國政府決定早歸還人與艇,中國表示「感謝」[9]

28日,韓國把人員和快艇交還給中國大陸,此事件正式結束。杜新立與王中榮被遣送回國后,經軍事法庭審理以军人叛逃罪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1]

學者俞寬賜認為,以國際法來說,本案應該照政治犯不引渡及政治庇護原則處理,而非引渡回大陸。[10]

參考文獻

  1. 新浪博客. . 新浪網.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0).
  2. 华英豪. . 二手军事. 环球军事网.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3).
  3. . Associated Press. 1985-03-24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8).
  4. CLYDE HABERMAN. . 紐約時報. 1985-03-24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1).
  5. John Burgess. . 華盛頓郵報. 1985-03-24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1).
  6. SUSAN CHIRA. . 紐約時報. 1985-03-23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31).
  7. . 台灣光華雜誌 (中華民國外交部). 1985年5月 [2021-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8. . 《洛杉磯時報》. 1985-03-24 [2021-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9. 金鉉玉. . (PDF) (碩士论文): 21.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2-01).
  10. 俞寬賜. 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編輯委員會 , 编. . 中國國際法與國際事務年報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年, 第1卷.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