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端子

TRS端子英語:)是常用於連接音響設備,用以傳遞音頻訊號的連接器。该词是其三个组成部件的首字母缩写:Tip(尖)、Ring(环)、Sleeve(套)。该种接头目前一般用于接插耳机和麦克风。

從左至右:
2.5mm 单声道(TS)
3.5mm 单声道(TS)
3.5mm 立体声(TRS)
1/4in(6.35mm)立体声(TRS)
蘋果公司生產的耳機:
左:TRS(iPod
中:TRRS(iPhone
右:麥克風+線控
帶有消磁環的電腦音頻端子,綠色代表前置喇叭
1. 套(接地)
2. 环(立體聲的右通道)
3. 尖(上为立體聲的左通道,下为單聲道的主聲道)
4. 絕緣環

虽然统称 TRS,但也可依据具体的插头 / 插座的环(R)数不同而分别称为 TS(无环,即尖和套各提供一个接触点)、TRS(一环,三个接触点)、TRRS(两环,四个接触点)等等。

此接頭又称為 Phone Jack,因為最早的設計是用於人工式電話交換機的線路插接,當時使用的是 1/4in(6.35mm)的尺寸 。

常見尺寸

使用 1/4 英吋 phone jack 的小型人工電話交換機,1975年
14英寸(6.35(6.35 mm)
  • 实际规格 1/4 英寸,按公制時常簡称为 6.3 mm
  • 開始使用的年代可上溯至 19 世紀。最早於 1877 年,當時使用於第一代人工式電話交換機中,裝機位址是波士頓法院街 109 號,Charles Williams, Jr. 所擁有的建築物;[1][2] 以及 1878 年,使用在康乃狄克紐哈芬市由 George W. Coy 創作的一台早期商用電話人工總機中。[3][4] [5][6]
  • 現今的中大型音響設備仍常見,如台式CD播放器,专业录音室耳机,以及电吉他电子琴等电声乐器通常使用6.35mm端子
3.5 mm
  • 现今最为普及的端子,广泛使用于便携设备中。
  • 常见用于隨身聽行動電話3C產品耳機、聲音輸出(AUX)連接。但2016年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 7起已不再內建此端子,以Lightning接頭取代;一些Android的智慧型手機也逐漸以USB-C接頭取代此端子。
  • 便携式录音笔電腦音效卡等亦将此端子作为麦克风输入。
  • iPod shuffle及一些微型裝置亦以此端子作為電源輸入的介面。
  • TS(單聲道)、TRS(双声道)和TRRS(雙聲道+麥克風)
    • TRRS通常用於行動電話。然而TRRS有两种不同的接线标准OMTP与CTIA。两个标准不同之处在于麦克风针脚与接地针脚位置完全相反,导致不同标准耳机与播放器组合使用时,耳机无法正常出声,或是麦克风播放声音。有厂商设计了开关元件检测插入的设备接地阵脚位于Ring还是Sleeve,以便自动适应两种标准的设备。
    • 也有把 TRRS 插座用作音頻或视频信号输出的,常见于数码相机、数码摄录机、便携式 DVD 播放器等设备,配合一根 3.5mm(公头)转 RCA(母头)的转接线使用。
2.5 mm
  • 用于早期掌上型隨身聽或行動電話的耳機連接(如Nokia 7390),現今已少見於音效或音樂播放裝置上,多用來為小型裝置供電或輸入/輸出電源。
  • 平衡传输方式的2.5mm端子常见于便携播放器上(如Astell&Kern随身听)。平衡传输一方面可將推力提升,播放的音場通常會比非平衡插頭寬闊。一些中高階耳機,會附帶平衡线缆和端子。
4.4 mm
  • 最早仅用于工业领域。2016年JEITA公布了新的4.4mm平衡标准后,在索尼的推广下,该端子逐渐成为发烧主流的平衡界面之一。相较2.5mm平衡标准,端子的接触面积更大,电阻更小,且更不易弯曲损坏。[7]

电路符号

电路符号

由于 TRS 插口结构多样,在电路图中通常是以代表不同零件的符号依据具体的插口结构组合到一起来表现。以右图为例(插头从右向左插入):

A:简单的 TS 口,上接 T 下接 S。

B:TRS,上 T 下 R、S 接地。

C:TRS,其中 T 和 R 均是继电器结构。当没有插头插入时,触点(从上至下编号)2-3、6-7 导通;反之当插入插头时弹簧受力变形,1-2、7-8 分别导通。剩余的 4 接 T、5 接 R、9 接 S。
通过 1-2-3 和 6-7-8 的导通情况,可以协助硬件、固件甚至软件判断是否插入了插头,以及插入的插头长度是否足够,并避免处理引脚悬空情况。例如,当一个较短的 TS 插入后导通的是 2-3、7-8,具有该插口的设备即可切换到单声道模式。

D:简化一点的 TRS,插入后 1-2 和 3-4 分别断开,1 接 T、4 接 R、5 接 S。

參考資料

  1. .
  2. Frank Lewis Dyer. Edison: His Life And Inventions, p. 71.
  3. . [2017-10-25].
  4. (PDF).
  5. .
  6. .
  7. . [202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