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rty Three & 1/3

《Thirty Three & 13 (專輯封面則印成Thirty Three & 1/) 是英國歌手喬治·哈里森的第七張錄音室專輯,專輯的名稱以哈里森錄製時的年齡命名。這是哈里森在黑馬唱片公司發行的第一張專輯,由於他較遲交出專輯母帶,導致專輯的全球發行由A&M唱片公司變更為華納唱片負責。

Thirty Three & 13
喬治·哈里森录音室专辑
发行日期1976年11月19日
录制时间1976年5月24日-9月13日
录音室泰晤士河畔亨利修士公園自家錄音室
类型
时长39:15
语言英語
唱片公司黑馬唱片公司
喬治·哈里森, 湯姆·史考特協助製作
喬治·哈里森专辑年表
The Best of George Harrison
(1976年)
Thirty Three & 13
(1976年)
George Harrison
(1979年)
收錄於Thirty Three & 13的單曲
  1. This Song
    發行日期:1976年11月15日
  2. Crackerbox Palace
    發行日期:1977年1月24日(只限美國)
  3. True Love
    發行日期:1977年1月18日(只限英國)
  4. It's What You Value
    發行日期:1977年5月31日(只限英國)

哈里森在錄製過程受到各種不幸事情而影響其創作:在錄製初期肝炎發作、紐約法庭針對其在1970年的熱門歌曲《My Sweet Lord》的版權訴訟被裁定為潛意識抄襲、哈里森更要作賠償。專輯包含被哈里森對此訴訟作諷刺的歌曲,在美國排名前30位的單曲《This Song》,以及《Crackerbox Palace》。儘管錄製專輯期間哈里森要面對不同問題,但許多音樂評論家還是將《Thirty Three & 13》視為哈里森在1974-75年間的表現欠佳之後的回歸,並認為這是自1970年廣受讚譽的《All Things Must Pass》以來最好的專輯。

哈里森在湯姆·史考特的協助下,在修士公園自家錄音室錄製《Thirty Three & 13》。大衛·佛斯特比利·普雷斯頓加里·賴特威利·威克斯阿爾文·泰勒等音樂人亦有參與錄製。哈里森對專輯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包括為其中的三首歌曲製作以喜劇為主題的音樂錄影帶,當中兩首由喜劇表演團體蒙提·派森成員艾瑞克·愛都執導,並在廣播和電視節目中播放。哈里森為了宣傳專輯而參與週六夜現場,更與歌手兼作詞人保羅·西蒙進行現場表演。哈里森於2001年去世後,這張專輯作為《1976-1992黑馬合集》的一部分於2004年重新製作。

背景

1974年5月,哈里森與A&M唱片公司簽訂了黑馬唱片公司的五年分銷協議。除了黑馬唱片公司旗下藝人外,該合同還要求哈里森發行四張個人專輯,其中第一張合同於1976年7月26日到期,同年1月披頭四EMI的唱片合約到期[1] 。哈里森在1976年初花費不少時間從事音樂創作以外的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紐約的一件訴訟。音樂出版商Bright Tunes Music對他提起長期抄襲訴訟,後者起訴哈里森在1970年推出的熱門單曲《My Sweet Lord》侵犯了The Chiffons歌曲《He's So Fine》的版權[2],最終哈里森被裁定潛意識抄襲《He’s So Fine》的旋律,需要使用版稅賠償原作者58.7萬美元[3]。在2月和3月期間,哈里森與拉維·香卡在洛杉磯合作完成了一部講述了他在1974年的北美之旅的紀錄片[4]。同年4月,他在蒙提·派森的一場表演中客串,成員麥可·帕林後來回憶指哈里森當時看上去「很累又生病」。音樂評論家彼得·多格特將哈里森的健康狀況欠佳歸因於1974年與貝蒂·伯伊德婚姻失敗後日益依賴酒精可卡因的生活方式。[5]

在開始錄製專輯後的6月,哈里森患上肝炎並導致整個夏天都無法工作[4][6] 。在伴侶奧利維亞·阿里亞斯的幫助下,哈里森嘗試了針灸等自然療法,最後在夏末恢復健康[7]。哈里森後來說:「我需要肝炎推動我戒酒。」[8]新專輯的標題來源於他在錄製時的年齡以及黑膠唱片在轉盤上轉動的速度。[9]

錄製過程

哈里森在1976年5月24日於修士公園自家錄音室開始錄製《Thirty Three & 13》。[6]在肝炎發作前,他已經錄製了12首歌曲的基本旋律[4]。哈里森在一次接受旋律製造者雜誌採訪時承認希望能與聯合製作人合作。哈里森最後邀請爵士薩克斯管演奏家兼編曲家湯姆·史考特協助製作新專輯。[10][11][12]

除了史考特,貝斯手威利·威克斯、鼓手阿爾文·泰勒、鍵盤手理查德·蒂和大衛·佛斯特,以及爵士敲擊樂手埃米爾·理查茲[13]亦有參與錄製。哈里森的固定合夥人加里·賴特和比利·普雷斯頓也有參與鍵盤部分[12],後者是在參與滾石樂隊在春天舉辦的歐洲巡演下抽空協助哈里森。[14]哈里森能在夏季參與的少數錄製工作是民謠歌曲《Learning How to Love You》的原聲吉他獨奏。[14]

哈里森從最初的12首曲目中選擇了10首進行配樂,[15] 並為專輯而重新製作部分作品。哈里森表示在1967年開始創作的《See Yourself》[16]是一首隨著最初的錄音中加入更多音軌的歌曲,[17]也是他和德拉尼與邦妮巡迴演出時,為了展示最近使用的滑音管吉他而寫的歌曲;[18]《Woman Don't You Cry for Me》和《Beautiful Girl》也是1960年代後期的作品;[19]《Dear One》與《See Yourself》的靈感來自哈里森在1966年9月首次訪問印度以來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個人——《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的作者帕拉宏撒·尤迦南達[20][21]

在重新製作舊作品同時,哈里森亦錄製不少新作:《This Song》是哈里森對「My Sweet Lord/He’s So Fine」法庭案件的諷刺歌曲[22];《Crackerbox Palace》是他在1976年1月與喜劇演員巴克利勳爵的經理人見面後寫的歌[23];而《Pure Smokey》是向靈魂歌手史摩基·羅賓森致敬的歌曲[24] ;《It's What You Value》的靈感來自鼓手吉姆·凱特納在1974年要求哈里森以一輛新的梅賽德斯-賓士跑車代替巡迴演出費用而出現的歌曲[25]。歌詞與泰瑞爾P34六輪賽車有關[26][27],反映了哈里森對一級方程式的興趣[28] 。此外,哈里森翻唱科爾·波特創作,藍調搖滾版本的《True Love》,[29][30]他後來開玩笑地說1956年版本的平·克勞斯貝「把和弦弄錯了」。[31]

在被迫停工至夏末後,哈里森於1976年9月13日完成專輯的製作。[32]

發行

告示牌雜誌廣告宣布黑馬唱片公司及華納唱片公司建立新合作關係。

在1976年中,A&M唱片公司擔心包括香卡、Five Stairsteps以及Splinter等黑馬旗下藝人[33]未能為公司過去兩年的投資帶來回報,因而決定卸去黑馬這個品牌[34]。A&M公司為了彌補成本,於1976年9月正式起訴哈里森並要求他賠償一千萬美元,理由是「遲交專輯母帶」[8][35]。同月,紐約法官理察·歐文(Richard Owen)對侵權訴訟作出裁定[36] :哈里森在1970年創作的《My Sweet Lord》潛意識抄襲《He’s So Fine》的旋律部分[37]。哈里森最終與A&M公司達成個人協議[35],並將黑馬公司轉移到由莫·奧斯汀經營的華納唱片[38],由德里克·泰勒擔任執行職務[39][40]。《Thirty Three & 13》及其主打單曲《This Song》於同年11月發行[41]

《Thirty Three & 13》在美國的銷量較前兩作《Dark Horse》以及《Extra Texture (Read All About It)》好[34],並在公告牌专辑榜達到第11名以及取得獲得金認證[42] ,但英國則排名第35位[43]。雖然單曲《This Song》和《Crackerbox Palace》在美國告示牌百大單曲榜上分別排在第25位和第19位[42],但在英國發行的三支單曲全都只排在排行榜的前50位[44]。音樂記者保羅·杜·諾耶爾後來寫了一篇表達這個有着鮮明對比的狀況的文章:「⋯朋克搖滾使哈里森在他的家鄉(英國)變得過時,但美國電台對這一切的專業知識和趣味性產生了熱情。」[45]

2004年,《Thirty Three & 13》作為豪華盒套裝《1976-1992黑馬合集》的一部分重新製作並發行[46],重新發行版添加了額外的曲目《Tears of the World》[47]。該歌曲本為哈里森在1980年4月為即將發行的第九張專輯《Somewhere in England》而錄製的歌曲,但因各種原因最終未能收錄[48]

宣傳

1977年2月的哈里森,當時他正在阿姆斯特丹宣傳專輯。

哈里森為《Thirty Three & 13》進行了大量宣傳[49][50] 。除了在美國進行雜誌、廣播和電視採訪外,他更前往英國德國尼德蘭宣傳專輯。[51][52]1976年11月20日,哈里森主持該集《週六夜現場》,並與保羅·西蒙作為該集的音樂嘉賓;兩人在節目中一起表演《Here Comes the Sun》和《Homeward Bound[53] [54] 。後來該版本的《Homeward Bound》演出被收錄在1990年的慈善專輯《Nobody's Child: Romanian Angel Appeal》中[55],以及在西蒙於2007年推出的專輯《The Essential Paul Simon》的附贈DVD[56]

此外,哈里森還為其中3首歌曲製作了以喜劇為主的音樂錄影帶[13],分別是《This Song》、《Crackerbox Palace》和《True Love》[57]。其中第一個是由哈里森親自執導,錄影帶在洛杉磯法院大樓拍攝[58] ,他的朋友吉姆·凱特納和羅尼·伍德參與該錄影帶的演出[59]。艾瑞克·愛都則執導了《Crackerbox Palace》和《True Love》的音樂錄影帶[60][61],這兩個錄影帶都是在修士公園拍攝[62],女友奧利維亞·阿里亞斯參與《Crackerbox Palace》的演出。[63]3段音樂錄影帶當中《True Love》和《Crackerbox Palace》在哈里森及西蒙出演的該集週六夜現場中播放[64]

評價

同代評價

在經過1974~75年《Dark Horse》以及《Extra Texture (Read All About It)》一系列的令人失望後,《Thirty Three & 13》被普遍視為哈里森的回歸[65],更被認為是繼《All Things Must Pass》後最好的專輯。[66]

告示牌雜誌將《Thirty Three & 13》描述為「一張充滿陽光、樂觀向上的情歌和愉快的笑話的專輯。這可能是哈里森整個職業生涯中最快樂,最商業化但姿態卻不高調的舉動;而且他經常演奏的優美的旋律及創作在這裡得到了出色的展示。」告示牌最終將專輯評為「一流」[67]。旋律製作者雜誌的雷·科爾曼表示華納唱片「正在重新建立哈里森(的形象)」,並補充說:「問題是《Thirty Three & 13》的音樂是否值得⋯⋯毫無疑問,答案是『肯定』的。」科爾曼更讚揚哈里森在這張「精美專輯」的聲音,並將他的旋律品質與披頭四在1965年發行的專輯《橡皮靈魂》對比[68]邁克爾·格羅斯在《斯旺克》雜誌上寫道「哈里森似乎以Thirty Three & 13的速度被解脫。」並補充道:「如果新唱片公司、新女友(奧利維亞·阿里亞斯)和新專輯能使他在這個物質世界[lower-alpha 1]得到一定地位,他很可能會再次被當作披頭四的一員。」[69] 作家邁克爾·弗朗塔尼對專輯表示「特別讚美」。

鄉村之聲》的評論家理查德·梅爾澤將《Thirty Three & 13》描述為「自《All Things Must Pass》後另一張能與(鮑勃·迪倫的專輯)《血淚交織》相提並論的專輯」[70]同樣為鄉村之聲評論家的羅伯特·克里斯特高則給了這張唱片「B-」的等級:「這不像哈里森想您認為的那麼世俗。或者就我所知,就像他想的那樣。但這並非完美。」克里斯特高還特別強調了《This Song》和專輯的第二面,尤其是《Crackerbox Palace》,他認為這是自披頭四時期以來哈里森眾多歌曲中其中兩首最好的歌。[71]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滾石雜誌》在評論家艾略特·亨特利(Elliot Huntley)於1974年提出哈里森的狀況為「一個大轉變(volte-face)」之後[lower-alpha 2],繼續以不利眼光看待哈里森[73]。該雜誌的評論員肯·塔克指出了「快活的歌曲」如《Woman Don't You Cry for Me》和《This Song》的可接受性;卻為其他地方的「哈里森式的持續傳教」,以及斯科特使這張專輯「具有玻璃紙的感覺和真實感(Music with the feeling and sincerity of cellophane)」而感嘆[74]

新音樂快遞》評論家鮑勃·沃芬登欣賞哈里森的吉他演奏,但不認為他是作詞家:「哈里森在整體的舉止更令人鼓舞……雖然《Thirty Three & 13》本身沒有特別的優點,但它使我相信他最好的工作不一定會落後於他。」[75][76]然而在四年後,沃芬頓給出了更為積極的評價:「哈里森的精神信念似乎不再限制他的風格,反而為他提供寬闊而開放的心。一個出色的製作和經常得到靈感的吉他作品成為專輯可以得到稱讚的其他正面因素。」[77]

記者尼古拉斯·沙夫納在1977年寫道:「與《All Things Must Pass》相比,《Thirty Three & 13》的歌曲所依靠的是純淨的旋律和哈里森自身的音樂才能,而非令人眼花撩亂的編曲和製作。」沙夫納後來補充:「他在兩個自己最愛使用的樂器——滑音管吉他和合成器的品味是搖滾樂無法比擬的,《Thirty Three & 13》擁有迄今為止旋律最豐富的音樂。」[78]

羅伊·卡爾托尼·泰勒在1978年版本的《The Beatles:A Illustrated Record》對作品提出了負面的看法[79]。兩人將《Thirty Three & 13》描述為哈里森自《All Things Must Pass》以來的「最大努力」[80] 。卡爾和泰勒後來總結:「這是一份整體作品。因為當中並沒有任何曲目能真正代表新哈里森的出現,但專輯整體留下的印象肯定是更加和諧、平衡和不在意⋯⋯」[81]

當代評價

专业评分
评论得分
来源 评分
AllMusic [82]
All-Music Guide to Rock [83]
Blender雜誌 [84]
Elsewhere網站 [85]
流行音乐百科 [86]
Mojo [87]
Music Story [88]
滾石專輯指南 [89]
Uncut 7/10[90]

格雷格·科特在2001年11月哈里森逝世後於滾石雜誌評論:「專輯中《Crackerbox Palace》閃爍著自身的光芒,這種歌曲以前是哈里森用作掩蓋自己日益嚴肅的情況...它的曲調和旋律幾乎與《This Song》一樣...這兩首歌曲構成了哈里森自單飛以來的最強收藏的中心。」[91]里普(Rip Rense)在1987年為《吉他世界》雜誌採訪了哈里森,更讚揚後者在《Learning How to Love You》和《Beautiful Girl》等曲目的獨奏。里普同時對哈里森「被低估的單飛生涯」發表意見:「他的作品是披頭四中表現最好:旋律、結構和內容都很豐富。因此《Thirty Three & 13》可能被譽為次要的傑作...」[92]

在2004年發售的《滾石專輯指南》中,麥克·蘭德爾(Mac Randall)將《Beautiful Girl》命名為「哈里森樂觀地回歸流行音樂的亮點之一。」[93]保羅·杜·諾耶(Paul Du Noyer)在同年為雜誌《The Word》撰寫評論,將在黑馬合集再發行的《Thirty Three & 13》稱為「失落的寶藏」[94];而在《攪拌機雜誌》的評論中,他強調《Crackerbox Palace》和《Learning How to Love You》為優秀的曲目[95]

在2004年由雜誌《PopMatters》進行的評估中,傑森·科倫凱維奇(Jason Korenkiewicz)表示重新製作專輯「將吉他的聲音響起,並且隱藏了原版帶出的敲擊樂的乾脆性」;科倫凱維奇在專輯的「無數經典曲目」中加入了動人的《Dear One》,並認為《Thirty Three & 13》為自《All Things Must Pass》以來,其一致性比哈里森其他專輯的高[96]。相反《Uncut》的傑·艾肯(Kit Aiken)將其描述為「奇怪的普通專輯」,反映法院對《My Sweet Lord》的裁決導致「哈里森的信心和靈感的打擊」[97]戴維·匡堤奇後於2012年7月為同一本雜誌撰稿,其中包括將《Thirty Three & 13》、《All Things Must Pass》和《Cloud Nine》列為哈里森最好的個人專輯。[98]

羅伯特·羅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表示A&M與黑馬唱片公司分手的舉動令前者錯失了一份「可能是哈里森有史以來最具商業價值的作品」[99],羅德里格斯更補充「如果有一張專輯是渴望巡迴演唱,那將是一張生動、充滿活力且色彩繽紛的專輯。」[100]Mojo》前編輯馬特·雪諾認為這張專輯「充滿自信,甚至不是很經典」,更形容哈里森「重回旗鼓」[101]紐西蘭先驅報評論家格雷厄姆·里德表示哈里森在自己的新唱片公司「飛翔起來」,並注意到專輯中始終如一的品質,包括對科爾·波特的《True Love》的「更體面的對待」[102] 。《PopMatters》的亞歷克斯·弗朗奎利(Alex Franquelli)在2014年蘋果唱片/EMI重新發行哈里森的歌曲[lower-alpha 3]的評論中,以《Thirty Three & 13》作為《All Things Must Pass》之後「哈里森的藝術作品能與自身保持連貫性」的例子,並將專輯描述為「遠遠超過一般的流行歌曲創作。」[103]

演奏人員

下列名單出自專輯內頁說明。[104]

  • 喬治·哈里森:主唱;電子及原聲結他;合成器;敲擊樂器;和音
  • 湯姆·史考特:薩克風;長笛電管樂器
  • 理查德·蒂:鋼琴;管風琴;芬德-羅德斯琴
  • 威利·威克斯:貝斯
  • 阿爾文·泰勒:鼓
  • 比利·普雷斯頓:鋼琴;管風琴;合成器
  • 大衛·佛斯特:芬德-羅德斯琴;電子古鋼琴
  • 加里·賴特:鍵盤
  • 埃米爾·理查茲:馬林巴

曲目

除已標注,所有歌曲均由哈里森創作。

《Thirty Three & 1/3》
曲序曲目備註时长
1.Woman Don't You Cry for Me 3:18
2.Dear One 5:08
3.Beautiful Girl 3:39
4.This Song 4:13
5.See Yourself 2:51
6.It's What You Value 5:07
7.True Love原作者為科爾·波特2:45
8.Pure Smokey 3:56
9.Crackerbox Palace 3:57
10.Learning How to Love You 4:13
《Thirty Three & 1/3》 – 2004年重製版額外收錄曲目
曲序曲目时长
11.Tears of the World4:04
《Thirty Three & 1/3》 iTunes 額外收錄曲目:
曲序曲目时长
12.Learning How to Love You (Early Mix)4:13

排行榜

週榜

榜单(1976-77年) 最高排位
澳大利亚肯特音乐报道榜 [105] 27
加拿大《RPM》专辑榜 [106] 10
日本Oricon公信榜[107] 23
挪威世界之路专辑榜 [108] 17
瑞典最热榜 [109] 19
英国专辑榜 [43] 35
美國告示牌二百大專輯榜 [42] 11
美國錢櫃雜誌专辑榜 [110] 15
2004年再版
榜单(2004年) 最高排位
日本Oricon專輯公信榜 [111] 250

年終榜

榜单(1977年) 最高排位
加拿大 RPM年終榜[112] 64
美國 告示牌年終榜單[113] 95

銷量認證

地區 认证认证单位/销量
美国(美國唱片業協會[114] 500,000^
英国(英国唱片业协会[115] 60,000^

*僅含認證的實際銷量
^僅含認證的出貨量

註腳

注譯
  1. 這裡應為呼應哈里森在1973年發行的第四張專輯《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生活在物質世界)。
  2. 當時哈里森在發行第五張專輯《Dark Horse》,亨特利評論該作品與上一張專輯《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有一個巨大的差別。[72]
  3. 在2014年9月,收錄了哈里森由披頭四時期至首六張專輯的歌曲合集《The Apple Years 1968–75》發行。
參考書籍頁數/來源
  1. John Sippel, "A&M + Harrison: Pact That Fail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illboard, 11 December 1976, pp. 6, 53 (retrieved 4 March 2015).
  2. Huntley, pp. 130–32.
  3. .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4. Madinger & Easter, p. 453.
  5. Doggett, p. 250.
  6. Badman, p. 186.
  7. The Editors of Rolling Stone, p. 133.
  8. Clayson, p. 359.
  9. Rodriguez, p. 169.
  10. Badman, p. 176.
  11. Madinger & Easter, pp. 453–54.
  12. Leng, p. 191.
  13. Rodriguez, p. 170.
  14. Madinger & Easter p 454
  15. Personal Dialogue
  16. Harrison, p. 108.
  17. Giuliano, pp. 223, 224.
  18. Clayson, pp. 279–80.
  19. Rodriguez, pp. 170–71.
  20. Inglis, pp. 60, 62.
  21. Tillery, pp. 56, 117–18.
  22. Leng, p. 193.
  23. Clayson, p. 358.
  24. Inglis, p. 63.
  25. Huntley, p. 147.
  26. Harrison, p. 322.
  27. Clayson, p. 367.
  28. Madinger & Easter p 455
  29. Huntley, p. 148.
  30. Ruhlmann, William. . AllMusic. [April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31. Madinger & Easter p 453
  32. Badman, pp. 186, 194.
  33. Rodriguez, pp. 197–98, 247.
  34. Woffinden, p. 103.
  35. Doggett, p. 251.
  36. Huntley, pp. 132–33, 143.
  37. Badman, p. 191.
  38. Leng, p. 190.
  39. Woffinden, pp. 102–03.
  40. Clayson, p. 396.
  41. Badman, pp. 197, 198.
  42. "George Harrison Thirty Three & 1/3: Award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llMusic (retrieved 4 March 2015).
  43. "George Harrison" > Albu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retrieved 4 March 2015).
  44. Huntley, p. 150.
  45. DuNoyer/Blender
  46. Stephen Thomas Erlewine, "George Harrison The Dark Horse Years 1976–199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llMusic (retrieved 22 August 2014).
  47. Allison, p. 156.
  48. Leng, pp. 213–14.
  49. Schaffner, pp. 192–93.
  50. Clayson, p. 360.
  51. Schaffner, p. 193.
  52. Clayson, pp. 360–62.
  53. Madinger & Easter, p. 454.
  54. Badman, p. 198.
  55. Madinger & Easter, p. 456.
  56. Listing: "Paul Simon – The Essential Paul Sim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iscogs (received 22 August 2014).
  57. Badman, p. 196.
  58. The Editors of Rolling Stone, p. 132.
  59. Madinger & Easter, pp. 454–55.
  60. Schaffner p 192
  61. Madinger & Easter, p. 455.
  62. Leng, pp. 195, 196.
  63. Harrison p 354.
  64. . NeilInnes.org. [201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9).
  65. Carol Clerk, "George Harrison", Uncut, February 2002; available at Rock's Backpag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ubscription required; retrieved 23 July 2014).
  66. Schaffner, pp. 182, 192.
  67. Nat Freedland (ed.), "Top Album Pic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illboard, 5 December 1976, p. 58 (retrieved 14 October 2013). From the magazine's reviews key: "Spotlight: the most outstanding of the week's releases".
  68. Ray Coleman, "Harrison Regains His Rubber Soul", Melody Maker, 27 November 1976, p. 23.
  69. Michael Gross, "George Harrison: The Zoned-Out Beatle Turns 33 1/3", Swank, May 1977; available at Rock's Backpag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ubscription required).
  70. Frontani, p. 161.
  71. Christgau, Robert. . The Village Voice. 1976-12-27 [201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9).
  72. Huntley, pp. 112, 114.
  73. Huntley, pp. 112, 128–29, 145.
  74. Ken Tucker, "George Harrison Thirty Three & 1/3", Rolling Stone, 13 January 1977; quoted in "George Harrison – Thirty-Three & 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uperseventies.com (retrieved 8 March 2015).
  75. Bob Woffinden, "George Harrison: Thirty-Three & 1/3", NME, 27 November 1976, p. 36; available at Rock's Backpages (retrieved 17 July 2014).
  76. Hunt, p. 111.
  77. Woffinden, pp. 100, 103.
  78. Schaffner, p. 192.
  79. David Quantick, "George Harrison – Let It Roll: Songs By George Harris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cut.co.uk, June 2009 (retrieved 24 July 2014).
  80. Carr & Tyler, p. 120.
  81. Carr & Tyler, pp. 120–21.
  82. Ruhlmann, William. . AllMusic. [2019-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英语).
  83. Bogdanov, Woodstra & Erlewine, p. 181.
  84. Paul Du Noyer, "Back Catalogue: George Harrison", Blender, April 2004, pp. 152–53.
  85. Reid, Graham. . Elsewhere網站. 2014-10-24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6) (英语).
  86. Larkin, p. 2650.
  87. John Harris, "Beware of Darkness", Mojo, November 2011, p. 82.
  88. Decoene, Pricilia. . Music Story.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6) (英语).
  89. "George Harrison: Album Guide", rollingstone.com (archived version retrieved 5 August 2014).
  90. David Quantick, "George Harrison – The Dark Horse's post-Fabs highlights", Uncut, July 2012, p. 93.
  91. The Editors of Rolling Stone, p. 188.
  92. Rip Rense, "There Went the Sun: Reflection on the Passing of George Harris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eatlefan, 29 January 2002 (retrieved 14 December 2014).
  93. Brackett & Hoard, p. 368.
  94. Paul Du Noyer, "George Harrison: Thirty Three & ⅓; George Harrison; Somewhere In England; Gone Troppo; Cloud Nine; Live In Japan", The Word, April 2004.
  95. DuNoyer/Blender
  96. Jason Korenkiewicz, "Review: The Dark Horse Years 1976–1992" Archived 2012-04-26 at WebCite, PopMatters, 3 May 2004 (retrieved 5 January 2014).
  97. Kit Aiken, "All Those Years Ago: George Harrison The Dark Horse Years 1976–1992", Uncut, April 2004, p. 118.
  98. Quantick/Uncut
  99. Rodriguez, pp. 169–70.
  100. Rodriguez, p. 171.
  101. Snow, p. 58.
  102. Reid/Elsewhere
  103. Alex Franquelli, "George Harrison: The Apple Years 1968–7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opMatters, 30 October 2014 (retrieved 1 November 2014).
  104. (CD booklet). George Harrison. Dark Horse Records: 9. 2004.
  105. Kent, David. . St Ives, NSW: Australian Chart Book. 1993. ISBN 0-646-11917-6.
  106. "RPM Top Albums: February 12, 197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retrieved 25 May 2015).
  107. . Roppongi, Tokyo: Oricon Entertainment. 2006. ISBN 4-87131-077-9.
  108. "George Harrison – Thirty-Three & 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orwegiancharts.com (retrieved 4 March 2015).
  109. "George Harrison – Thirty-Three & 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wisscharts.com (retrieved 4 March 2015).
  110. "Cash Box Top 100 Albums", Cash Box, 15 January 1977, p. 53.
  111. . oricon.co.jp. Oricon Style. [200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112. "RPM Top 100 Albums of '7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retrieved 25 May 2015).
  113. "Pop Albums (Year-E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illboard, 24 December 1977, p. 66 (retrieved 4 March 2015).
  114. . 美國唱片業協會. [2012-10-10]. 若有必要,請按「Advanced」,再按「Format」,然後選擇「Album」, 最後按「SEARCH」。 
  115. . 英国唱片业协会. [2012-10-10]. 在格式(Format)欄位選擇「album」。 在認證(Certification)欄位選擇「Silver」。 在「Search BPI Awards」欄位中輸入「Thirty Three and A Third」並按下Enter鍵。
參考書籍
  • Dale C. Allison Jr., The Love There That's Sleeping: The Art and Spirituality of George Harrison, Continuum (New York, NY, 2006; ISBN 978-0-8264-1917-0).
  • Keith Badman, The Beatles Diary Volume 2: After the Break-Up 1970–2001, Omnibus Press (London, 2001; ISBN 0-7119-8307-0).
  • Vladimir Bogdanov, Chris Woodstra & Stephen Thomas Erlewine (eds), All Music Guide: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Popular Music (4th edn), Backbeat Books (San Francisco, CA, 2001; ISBN 0-87930-627-0).
  • Nathan Brackett & Christian Hoard (eds), The New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 (4th edn), Fireside/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NY, 2004; ISBN 0-7432-0169-8).
  • Roy Carr & Tony Tyler, The Beatles: An Illustrated Record, Trewin Copplestone Publishing (London, 1978; ISBN 0-450-04170-0).
  • Alan Clayson, George Harrison, Sanctuary (London, 2003; ISBN 1-86074-489-3).
  • Peter Doggett, You Never Give Me Your Money: The Beatles After the Breakup, It Books (New York, NY, 2011; ISBN 978-0-06-177418-8).
  • The Editors of Rolling Stone, Harrison, Rolling Stone Press/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NY, 2002; ISBN 0-7432-3581-9).
  • Michael Frontani, "The Solo Years", in Kenneth Womack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Beatl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2009; ISBN 978-1-139-82806-2), pp. 153–82.
  • Geoffrey Giuliano, Dark Horse: The LIfe and Art of George Harrison, Da Capo Press (Cambridge, MA, 1997; ISBN 0-306-80747-5).
  • Gary Graff & Daniel Durcholz (eds), MusicHound Rock: The Essential Album Guide, Visible Ink Press (Farmington Hills, MI, 1999; ISBN 1-57859-061-2).
  • George Harrison, I Me Mine, Chronicle Books (San Francisco, CA, 2002; ISBN 0-8118-3793-9).
  • Chris Hunt (ed.), NME Originals: Beatles – The Solo Years 1970–1980, IPC Ignite! (London, 2005).
  • Elliot J. Huntley, Mystical One: George Harrison – After the Break-up of the Beatles, Guernica Editions (Toronto, ON, 2006; ISBN 1-55071-197-0).
  • Ian Inglis, The Words and Music of George Harrison, Praeger (Santa Barbara, CA, 2010; ISBN 978-0-313-37532-3).
  • Colin Larkin, The Encyclopedia of Popular Music (5th edn), Omnibus Press (London, 2011; ISBN 978-0-85712-595-8).
  • Simon Leng,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The Music of George Harrison, Hal Leonard (Milwaukee, WI, 2006; ISBN 1-4234-0609-5).
  • Chip Madinger & Mark Easter, Eight Arms to Hold You: The Solo Beatles Compendium, 44.1 Productions (Chesterfield, MO, 2000; ISBN 0-615-11724-4).
  • Robert Rodriguez, Fab Four FAQ 2.0: The Beatles' Solo Years, 1970–1980, Backbeat Books (Milwaukee, WI, 2010; ISBN 978-1-4165-9093-4).
  • Nicholas Schaffner, The Beatles Forever, McGraw-Hill (New York, NY, 1978; ISBN 0-07-055087-5).
  • Mat Snow, The Beatles Solo: The Illustrated Chronicles of John, Paul, George, and Ringo After The Beatles (Volume 3: George), Race Point Publishing (New York, NY, 2013; ISBN 978-1-937994-26-6).
  • Gary Tillery, Working Class Mystic: A Spiritual Biography of George Harrison, Quest Books (Wheaton, IL, 2011; ISBN 978-0-8356-0900-5).
  • Bob Woffinden, The Beatles Apart, Proteus (London, 1981; ISBN 0-906071-89-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