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粒子
β粒子(英語:),又譯貝塔粒子或貝他粒子,指的是當放射性物質發生β衰變,所釋出的高能量電子或正電子。β衰變有兩種:β−衰變與β+ 衰變。β−衰變會產生電子,而β+ 衰變會產生正電子。[2][3]
![]() β−衰變 | |
组成 | 電子(負β衰變) 正子(正β衰變) |
---|---|
符号 | β β−(負β衰變) β+(正β衰變) |
电荷 | +1 e(正β衰變) -1 e(負β衰變) |
CAS号 | 12587-47-2 ![]() |
特性
在β衰变过程当中,放射性原子核通过发射电子和微中子转变为另一种核,产物中的电子就被称为β粒子。在正β衰变中,原子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释放一个正电子,在“负β衰变”中,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即β粒子,也會釋放出负電子和微中子。
由於電子的質量比質子、中子要輕得多,當β粒子通過一個電場時,如果那是負電子,其路徑會向正極的方向扭曲。在通過磁場時,如果磁場的方向是由內向外,其粒子會以逆時針方向扭曲,路徑呈弧形,這種扭曲可以利用安培右手定則描述:拇指代表磁場方向,其餘四指代表負電子的扭曲路徑。
β射线穿透力强于α射线而低于γ射线。虽然用一张薄铝板即可挡住β射线,但β射线的防护上采用两层屏蔽效果更好:第一层用低原子序数材料做成,可减少轫致辐射的产生;第二层用高原子序数的材料做成,可屏蔽轫致辐射。
附註
- . United State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2017-10-02.
-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 Nuclear Wall Chart.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9 August 2000 [17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4).
- . United State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2017-03-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