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效應

七一效應香港的一種政治現象,指選民在選舉中傾向支持泛民主派的候選人,令他能順利當選,藉此發洩對親建制派事事支持政府,和對香港特區政府施政時問題多多的不滿。他們希望選出來的泛民主派議員,能改變當前的種種問題。這個現象源自2003年7月1日,超過五十萬人遊行反對基本法23條的立法工作。

背景

2002年9月24日,香港政府頒佈了《實施基本法第23條諮詢文件》,除了把現時法律已經銜蓋但過時的法例進行修訂外,還就原來《香港法例》中沒有的分裂國家行為與顛覆國家罪提案作出諮詢。議案由時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負責推銷。

在整個立法過程中,建制派議員認為立法工作越快越好,可有利香港長遠繁榮穩定。但泛民主派的議員認為,立法會影響香港的言論自由,因為法律的條文並不清晰,在執法時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問題。

當時葉劉淑儀根據當時的諮詢文件,宣稱「多數人是支持立法」。但後來有大學研究員重新審閱整份諮詢文件時,卻得出多數人是反對立法的,和葉劉淑儀的宣稱不符。但葉劉淑儀指諮詢文件的任務已完結,對民意的爭拗並沒有意思,並拒絕泛民主派的建議,對議案進行修政,堅持如期在2003年7月9日把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

而後來,市民認為堅持如期審議是漠視民意,無視社會對23條的訴求,和葉劉淑儀多番令人震驚的說話,令普遍市民大失所望。同一時間,SARS在2003年的春天襲港,令299人死亡,政府被指反應緩慢;和經濟長期一蹶不振,政府政策未能振興經濟,種種原因令市民對政府十分失望。再加上在個別傳媒和團體連續多日不斷呼籲民眾上街,於是在2003年7月1日,超過五十萬人上街遊行,反對基本法23條的立法工作,和不滿特區政府施政時問題多多,這場遊行普遍稱為七一大遊行。其後,在田北俊辭任行政會議成員後,政府因不能獲得足夠票數支持,宣佈撤回草案。

七一大遊行後,建制派議員還不斷宣稱市民是「被誤導上街」,並指責民主派議員煽動市民上街,和政府事事作對。

不過,這種想法顯然並未獲得普遍市民認同。在遊行人士中,除了反對23條立法外,當中更有不少遊行人士把矛頭指向建制派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指他們「出賣港人」。當中,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在七一遊行當日,在天后站接受無線電視訪問時,指市民是被誤導上街,結果獲得數以百計正前往遊行的市民,報以陣陣噓聲。

效果

2003年區議會選舉

七一效應在2003年區議會選舉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民建聯派出206人參加區選,只有62人當選,當選率僅30%,比上屆區選少21席,當中不少是連任失敗。相反,民主派在400個民選議席中,共派出226人參選,成功取得37%即約151席,民主黨派出120人參選,95人當選,當選率為79%。在不少選區,民主派的年輕候選人,擊敗了不少角逐連任的民建聯候選人。結果,時任民建聯主席的曾鈺成辭職,由馬力接任。而親政府陣營也出現了大規模變動,防止七一效應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再次展現。

2004年立法會選舉

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七一效應始終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民主派在今次選舉票數增加,議席增長至25席,而民建聯與自由黨等親政府陣營的議員,有29席。由於未過半數,餘下的議員成為了關鍵的少數,他們組成了「泛聯盟」。泛聯盟香港立法會財委會主席選舉中,刻意放水使民主派議員劉慧卿當選主席。後來,董建華只有委任了泛聯盟 成員陳智思進入行政會議,結果泛聯盟 也加入親政府陣營。

2004至2007年之間的變化

七一效應除了在選舉結果顯現,社會也出現明顯變化。不少民間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市民也漸漸多關心政治新聞。

2006年參與七一大遊行的人群

直至2005年,董建華辭職,曾蔭權接任其餘下任期。後來曾蔭權採取較董建華高明的政治公關技巧,七一效應的作用漸漸消失。再者,經濟復甦,令市民不再對特區政府如先前般不滿。隨後的七一大遊行中,參與的人數遠遠比2003年的少。

2007年區議會選舉

隨著七一效應現象的消減,加上選民結構的改變,[1] 使泛民陣營在2007年區議會選舉中大敗。
泛民(泛民區選聯盟)派出296人參選,只有108人成功當選,當選率只有36.4%,喪失了43席,當中民主黨由上屆95席變成59席,喪失了36席,沙田和將軍澳是重災區,有多個議席被民建聯和親建制派的公民力量奪去(包括啟業選區議席);
而民協更被民建聯攻破其深水埗的老巢,有3個議席被民建聯奪去。而全港各區,民協由上屆25席變成17席,喪失了7席。
有部份區域成為泛民墳墓,只有少於5名泛民主派的區議員,包括灣仔,南區,油尖旺,觀塘,元朗,北區,大埔,離島。
不少已連任多次的泛民主派區議員,本屆都落敗,例如西貢翠林選區的民主動力石志強,葵青安蔭選區的街工梁永權等。
民協主席馮檢基因此引咎辭去主席的職務,由廖成利署理主席。 自由和民主黨選舉委員會主席陳特楚和李永達亦因失利原故一同請辭。

資料來源

  1. 新移民選票料增30萬 學者:選民結構改變 利親政府陣營明報 2007年11月22日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