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成詩

七步成詩是一個成語,現時多用來形容人們才思敏捷,能夠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七步成詩

七步成詩現存的記

載最早見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1]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持作羹,漉菽[2]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魏文帝曹丕稱帝以後,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機殺曹植,就要曹植於七步之內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韻律的詩。曹植明知曹丕故意為難自己,但君命難違。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親兄長,曹植感到異常悲憤。一時,他吟下這首詩。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很慚愧。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步」即今天的左右合共兩步,單一步在當時稱為「跬」。

詩的不同版本及其真偽

由於此事件不見於正史《三國志》,此詩亦不見於《曹植集》,有人就認為此事為後人虛構,但正史無載的事不能斷言為虛構。亦有人認為確有其事,但現存的《七步詩》為後人偽託。另有一種說法是《七步詩》有兩首,先一首為《兩肉》:「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並認為曹植先作此首,曹丕再出題要曹植再賦詩,後一首才是《煮豆》。

這首詩流傳至後世,又出現四句的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並於小說三國演義[3],但《三國演義》所述是應聲而非七步而作。由於《三國演義》的流傳較《世說新語》為廣。因此四句的版本比原來六句的版本更為人所熟知。

另外又出現了「煮豆燃萁」這個成語形容手足相殘。

註釋

  1. 曹丕死後,魏明帝曹叡繼位,後來曹植才被封於東阿,東阿王並非事件發生時的封號。《世說》乃是舉後制以明前。
  2. 古代稱豆類為菽
  3. 《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出現

參考書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