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蜜梨

上海蜜梨,又称庄行蜜梨[1],是上海市南匯地區(今属浦东新区)的特产梨种[2],同市的奉贤区庄行镇[1]青浦区闵行区松江区[3]也有出产。上海蜜梨皮薄肉嫩、汁多无渣、味甜如蜜,因而得名[4];梨花雪白[1]。2015年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上海先后从中国北方、南方和国外引种了许多梨种,其中许多北方品种因不適應上海地區的氣候而遭淘汰。1951年,上海引入生長情況良好、产量高的优质日本梨品種“廿世纪”和“博多青”试种,並在1957年开始成片栽培梨树。1960至1970年代,上海又先后从日本、江浙等地引进“八云”、“菊水”[5]、“太白”、“明月”、“江岛”、“今村秋”、“晚三吉”、“新世纪”、“铁头”、“二宫白”(用鸭梨作为亲本育成[6])、“早酥”等梨品种,而其中“今村秋”、“明月”、“江岛”、“晚三吉”等品种由于不受上海當地市民欢迎而在1970年代末期遭淘汰。[4]

1968年,梨树在上海果树栽培中已占有相当的比重,年产生梨6165吨,佔水果总产量的30%,並在當年被命名为「上海蜜梨」,成为上海果品市场中极受欢迎的品种之一,部分梨產品更销往港澳等地。1970年代,由于外贸出口和市內需求上升,上海蜜梨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南汇、川沙(今属浦东新区)、青浦、上海(今属闵行区)、松江等县皆广为种植此梨。1979年,蜜梨的总产量高达20895吨,占郊区果品生产总量的60%左右,跃居果品生产的首位。[4]

1982年,上海蜜梨的种植面积达1666公顷,总产量达23655吨,达到历史高位。不過,“廿世纪”和“博多青”梨虽屬優質梨品種,但易感染梨黑斑病降低产量,经济效益不高。此後,上海蜜梨遭受梨黑斑病(由真菌链格孢引起[7])危害,自1980年代中期起栽種面积急剧下降。1990年,梨树栽培面积僅餘下1067公顷,总产量降至11481吨,而“廿世纪”和“博多青”梨最終也因而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則是在1980年代開始由日本引入的“长寿”等梨品种。[4]

1995年開始,上海栽培的梨大都属于砂梨[4],最主要栽種的梨品種是“新世纪”,而其他主栽的梨品种則有“菊水”、“二宫白”、“八云”、“铁头”、“早酥”等。當年的上海蜜梨產量為15932吨,比1990年的產量稍有回升。[3]

2015年3月31日,“庄行蜜梨”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专家组评审。同年5月10日完成公示,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8][9]

參考資料

  1.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7-05-09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2.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4-08-09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4).
  3.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2. 2008-07-11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4.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3-11-17 [2019-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5. 碧奇,钟渊编写. .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2: 103. ISBN 7-5390-0383-9.
  6. 黄富荣,姚秉楠主编. .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10: 165–166. ISBN 7-80014-983-8.
  7. 农业标准编辑部编.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01: 368. ISBN 978-7-109-18716-0.
  8. . county.aweb.com.cn.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9. .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